第120章 捺钵

水浒新秩序 江湖野人 1714 字 2022-08-26

这“哎呦”声竟合上了前面的曲调,一首低沉迷茫的歌硬是被他演绎出欢快来。

……

几日相处下来,徐泽慢慢熟悉了耶律大石,这是个对人豪迈,行事充满激情,对辽国有着强烈使命感的契丹人;同时,又因为历事不多,也有着年轻人惯有的天真浪漫,爱好广泛,尤其对汉文化极为痴迷。

这两日,耶律大石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缠着吴用、王伦、闻焕章(主要是闻焕章)请教儒学经典。

闻焕章虽然收了史进,却一直不甚满意,毕竟史进好学归好学,却真不是儒学种子,提到经书就懵,只能教术而不能传道。

耶律大石则完全不同,其人天赋极高,求学之心也至诚,闻焕章私下感慨“如此敏而好学,可惜不是我汉人”。

至第四日,商队拔营启行,耶律大石一行人仍没有离开的意思。

徐泽问:“重德兄,莫非真要陪我等一路走到春州?”

“哈哈,不可么?我记得在燕京城外,你可是说商队要准备去中都的,许你转道,就不允我顺路?”

若是前几日,听到耶律大石说这话,徐泽绝对会考虑杀他灭口。

厮混熟了,徐泽知道这人心怀坦荡,乃解释道:“南北两朝民间交流太少,以至于小弟误以为贵朝皇帝陛下常居中京,才想去那里一睹圣驾。只是,到燕京后,才略知捺钵之事,此番不到春州见识一番,以后如何敢称自己曾游历北朝?”

这几日,徐泽也慢慢接受了辽宋之间官方互称南北朝的概念,毕竟面对的是一个辽国宗室,基本的尊重还是要给的。

“重德,可否为我解释一下贵国的捺钵制度?”相处了一日,就连华夷之别很深的闻焕章,也愿意称呼耶律大石的表字了。

“捺钵”本是契丹语音译,意为皇帝的行营,指的是辽帝四季巡游,进行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消夏坐冬”,合称“四时捺钵”。

帝王巡游在大宋虽少见,但史书上的记载却不少,最出名的就有秦始皇、隋炀帝这两个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二位。

普通人也讲究个“穷家富路”,富有四海的皇帝出巡就更不简单,百官随行、千军护卫,巡游途经的地方,无论道路、治安,还是生活供给都要承受极大的压力,极为损耗国力。

以秦、隋两朝之强,也经不起这样地连番折腾,甚至某种意义上,两个强大王朝的覆灭,也与这两个皇帝的频繁巡游有一定的关系。

扮作车夫的王汰竖起耳朵,吴用、王伦两人也打马跟了上来,自燕京城听说了辽国众多传闻后,这几人就对捺钵制度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

受儒家传统影响很深的几人,都无法理解这种皇帝常年巡游,耗损国力的制度,为何能在相对贫穷落后的辽国坚持百余年,且国家没破产,臣民还对此习以为常。

这完全超越了几人的认知范围,为此,三人还讨论了好几次,终无结果。

徐泽倒是知道一些后世关于秦始皇巡游的真正目的和功绩的论点,但对捺钵制度确实不了解,所以每次都只是默默倾听。

耶律大石见几人兴趣甚浓,反问道:“三位夫子熟读史书,可想过周武代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秦合诸侯,废封建,置郡县;汉继秦业,为何又逆潮流,再封诸侯?”

王伦道:“秦统天下,多得益于其国内无层层封建,收举国之力。汉高分封,乃是吸取秦朝过犹不及之教训,郡国并行,慢慢化解六国遗风。”

闻焕章道:“汉高起于寒微,皇族势弱,功臣百战而存,功高震主,汉高年迈,为子孙计,分封实是为了守内虚外,相互制衡。”

吴用在想耶律大石的本意,晚了片刻,道:“秦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其国上下早已习惯郡县制度,推广天下,既是惯性使然,也有人才保证;秦末人口锐减,汉高再定天下的时间太短,帐下人才虽多,但各有抱负,真要治理全国郡县却不足。所以,才有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盼。”

“三位夫子大才,大石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