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后世番外一

有听得的热血沸腾的学生迅速接话道,“老师,这么说来,也就相当于当时的大安是踩着古赤罗的威名,成就世界第一强国的威名和地位?”

带队老师笑着点头道:“也可以这么说,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打败古赤罗,固然能让大安因此而名震全世界,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当时的大安,所展现出的先进生产力,盛世繁华景象,征服了所有怀着各种目的到访大安的外国人。”

“所以说,当时的大安所展现出的强大战斗力,只是硬实力,可以让大安扬名一时,真正能让大安在全世界范围内,奠定强大地位与影响力的,却是软实力,也就是我们代代相承的安文明,也是从正宁、承华两朝开始,大安文明开始在世界各域遍地开花。”

有学生笑着接过话道,“所以我们安语,才会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吗?”

“是啊,会安语,走遍世界都不怕,不会安语,出国寸步难行,所以我们要永远铭记和感谢伟大的先祖们。”

带队老师的话,让一群十二三岁的中学生们,都听得郑重其事的点头。

他们基本都是从小就听着先祖们的事迹长大的孩子,知道什么是代代相承的大安文明。

这是他们上初中,开始正式学习历史课后,必上的一节课,就是被老师带到附近的圣贤祠内祭拜圣贤。

这种圣贤祠在华国境内,如城隍庙般,是各地区的标配,不仅方便附近百姓过来祭拜,官方也会在重要日子来此举行祭拜活动,同时也为方便教育学生。

在这些圣贤祠内,都供奉着许多史上明君、贤臣与名将的灵位,拥有塑像者,只有不到十人,其他人都是雕像,每位都曾在华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说这圣贤祠本叫先贤祠,是由承华大帝退位后,各地百姓自发为承华大帝建造的生祠改建而来,即便后来历经朝代更迭与战火,这些圣贤祠也大多都被保存得很好。”

有学生好奇地问道,“老师,为什么要改建呢?”

“因为承华大帝一心为民,百姓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承华帝的感激与尊崇,才会自发地为她修建生祠。”

“但是承华大帝并不支持这种劳民伤财之举,又不忍辜负百姓的心意,便提出由她的私库出资,为各地建造先贤祠,在祠内供上当地百姓共推的明君、贤臣与名将。”

“承华大帝驾崩后,第一时间被请入大安境内所有先贤祠,先贤祠也从此正式改名为圣贤祠。”

有反应快的学生迅速回道,“难怪我知道的几座圣贤祠中,除了都供奉的有三圣和沈皇夫外,供奉的其他先贤并不全都一样。”

平时只要不忙,但凡路过圣贤祠,都会习惯性地进来上炷香的何文彬与他的室友郑杰,在一旁将这段现场教学活动,听了个大半。

两人往外走时,郑杰笑着说道,“也不知道那位老师自己,知不知道咱们承华大帝出资修建这些圣贤祠的真正目的?”

那位老师所讲的那些与圣贤祠的来历相关的内容,可以说是世人皆知、代代相传的常识。

但是对于他们这些真正研究历史,而且是研究大安史的人而言,这些常识背后所蕴涵的某些政治意义与历史影响,才是他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