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车队

鹿仁佳的猜测没错。

在她们回来后的第三天,就有电报打过来了,邮递员一天跑三趟,跑的隔壁张老太忍不住的又扒墙头。

姚姥姥看见了忍不住骂道:“都多大周年了,还趴墙头,也不怕脚一滑掼死了。”

“姚老太婆你这张嘴,真是不讨人欢喜。”张老太一听,顿时气炸了,但也知道她是担心自己摔了,所以也没开口骂,而是跺跺脚:“看见没有,我踩的是我家浴室的房顶。”

“怪不得要在这儿建浴室呢,感情方便你趴墙头。”

张老太一听又气的跳脚:“谁没事儿看你啊。”扭头就从屋顶上下去了。

姚姥姥见她服软顿时纳罕。

其实张老太也憋屈呢,以前两家隔壁邻居,一家子团团圆圆,一家子凄凄惨惨,张老太对上姚姥姥腰杆子硬极了,可自从几个小儿子下了乡,她为了儿子求了一回后,那腰杆子就硬不起来了。

不一会儿,张老太从隔壁过来了,手里还端着个碗,里面煮的红薯:“欸,老姚,你们家怎么回事啊,天天有邮递员上门?”

“厂里的事。”

姚姥姥也没瞒着,将田雪和鹿仁佳去省城开会的事告诉了张老太,听得张老太先是一愣,随即激动的一跺脚:“哎哟喂,这么说佳佳把生意做到省城去了?”

“那可不。”

姚姥姥骄傲地扬起下巴:“我这孙媳妇,不是我说,是真的有本事。”

然后就是一阵吹嘘,听得张老太心里直泛酸水,早些年的时候,街道上谁不说姚家母女命苦,两代的寡妇不说,还有个病歪歪的儿子,赚点儿钱都花到医院去了,那时候周围的媒婆都不敢上门,甚至还有人说他们家的女人命硬,都把男人给克死了。

谁能想到十年不到,风水轮流转。

现在街道上家家户户都有孩子下乡当知青,户口都迁走了,成了‘农村人’,反倒是姚家日子好过了。

后来娶了个乡下孙媳,也有人背后看笑话。

现在回头看看,他们才是笑话,人家这孙媳妇能干着呢,这豆腐坊多少年没有个变化,这孙媳妇才来了半年,又是榨浆机又是烘干房的,现在他们县城可不仅仅吃豆腐了,还有千张干子和云丝。

省城那边都没这么丰盛呢。

“你现在是安了心了,大孙子在部队,以后婚事不用急,组织会介绍,小孙子又结了婚,孙媳妇又能干,等怀了身子再生个大胖重孙子,老姚啊,哪个都没有你有福气啊。”张老太这句话说的真心实意极了。

姚姥姥难得听到张老太嘴里冒出一句好话,礼尚往来,也回了一句:“等以后你家几个一结婚,哪怕一家生一个,也七八个呢,也比我家热闹呢。”

张老太:“……”

只要一想到七八个孩子围着自己,她就头皮发麻。

她生太多了,带的太累了,现在提起孩子都害怕。

“对了,你现在还在家里叠锡箔么?”

张老太不上班,平常在家里就接散活做,糊火柴盒,叠锡箔银锭子,尤其马上清明了,锡箔银锭子需求量更大了。

“叠是叠呢,但是现在又有多少人舍得买锡箔哦,多是烧黄纸的。”

虽然一直都在破四旧,但清明扫墓烧黄纸还是没人敢阻止,哪怕嘴上说着世上没有鬼,但人心底里到底还是信的,尤其清明烧的还是祖宗。

“黄纸也要票呢。”况且现在产妇也要用黄纸。

“那也得烧啊,总不能叫老祖宗在底下没钱用吧。”张老太叹了口气。

“是啊。”姚姥姥也叹了口气。

“对了,我最近看佳佳进进出出的,拿了不少东西,是准备做什么?”张老太又问,心里又在嘀咕,不会是又张罗了什么新吃食吧。

“烧的东西。”

这一次姚姥姥可没说真话,毕竟烧纸钱还能算是传统,但是纸扎就有点过了,到时候偷偷的烧了就行。

一听是烧的东西张老太就没问了,姚家天天烧锅,可能又是哪里找的柴火。

又过了几天,就进了四月门。

提前两天,鹿仁佳和沐戈壁就回了村,借了鹿小军的院子,在院子里给鹿大山扎了个青砖大瓦房,里面有电视还有收音机,看的鹿九奶奶啧啧称奇。

“大山这下子在底下不愁了。”

这年头连烧纸都偷偷摸摸烧,这个大别墅肯定是最有钱的了。

鹿仁佳想说这东西不难,想学的话可以教,但一想到现在的形式,又把这话给咽了下去。

等到了清明前一天的早上,天才蒙蒙亮,鹿仁佳和沐戈壁就带着纸扎出了门,两个人给鹿大山清理了坟,重新做了个盖碗,将纸扎和锡箔烧在他的墓前,又插了杨树枝。

忙完这一切的时候,天已经大亮。

夫妻俩往回走,就遇上好几家提前来扫墓的人家。

甭管认识不认识,寒暄几句后就分道扬镳,倒是那几户人家看着鹿大山坟前那一堆,忍不住感叹道:“这家子真孝顺呐。”烧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