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兆安和兆康兄弟俩,是在玉洪大队外遇到傅敬疆的,当然,这会儿时间还早,傅敬疆倒是赶早出门,往外家走亲戚去了,苏家兄弟俩还在家待着呢!
庄户人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年关岁尾那段“猫冬”时间能忙里偷个闲,其他时候,基本上都是数年如一日的从春忙到夏,再从秋忙到冬,家事忙完忙农事,农事忙完还有队里的事,周而复始,无穷匮也,当然,雨雪天气除外。
所以,今儿这个下雨天,对苏兆灵苏兆安这对思想觉悟不够高、上工时总忍不住开小差磨洋工的兄妹来说,真是美美哒,当然,不用顶着个大太阳苦唧唧上工是一回事,想在家里咸鱼躺,也是不可能的,家务活也是一抓一大把呢,挑水、喂猪、洗衣、做饭……件件桩桩根本数不过来。
吃过早饭喂过猪鸡,一家人正团团坐地围在一起剥昨晚收回来的玉米棒,眼看着屋外的雨逐渐变小,苏兆安站了起来,道:“家里的玉米粉就要见底了,还有晒的玉米皮、豆蔓也干了,刚好一起到大队磨坊里磨了,趁着现在雨小过去,说不定人少,不用排那么长时间的队。”
苏兆安说的大队就是他们所属的玉洪大队,离他们生产队步行大概有半个小时的路程,各生产队都没有磨坊,所以平日里要碾玉米谷子什么的,都要到大队那个唯一的磨坊去排队碾。
任何东西都是物以稀为贵,由于全大队只有那么一个磨坊,就导致了排长队是常态,所以平时很多人都是早上去排队登记以后,就直接把东西放磨坊里,等到晚上下工了,再去把已经碾好的粮食拿回来,至于没人看着会不会缺斤少两,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碾之前就称了斤,碾好以后也是按照同样的斤数给的,错不了。
家里要碾的20斤陈玉米,以及需要粉碎机破碎成粉的玉米皮豆蔓,早就收拾好了分别放在三个布口袋里,其中两个由苏兆安拎着,最小袋的那五斤玉米,由小兆康拎着,这是他主动要求的,这项活计,也是队里很多这个年纪的孩子们常常做的。
苏兆灵原是不打算让兆康跟着去的,虽说“人随社会草随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毕竟外面正下着雨呢,还要拎着重物,要是滑摔了可就不妙了,奈何人家根本不领情,一脸满不在乎的模样。
“这才一点点重,比一筐柴都轻,算个什么事。明赞哥昨天跟我们说,他上个街天也去赶场了,还帮他阿爸背了五床席子到供销社卖咧,他阿爸也带他到国营饭店吃饭了,吃的是三鲜汤,汤上还浮了几片肥嘟嘟的肉片,又香又油,好吃得很!”
说到这里,兆康不由自主地咽了咽口水,肚子里的馋虫又叫嚣了起来,小家伙抬起头,给了苏兆灵一个讨好的笑容:“二姐,你在家也不要忘了,答应给我们做的搅团哦,最好等我和大哥回来,就能吃上喷喷香的一大碗,嘿嘿!”
刚从屋里头把斗笠蓑衣拿出来的苏兆安,听见吃货弟弟说到了点子上,也跟着嘿嘿一笑,对苏兆灵道:“对,小灵子,我估摸着,我们中午吃饭时间就能回来了,下雨天,多放点辣子,嘿嘿!”
连着收到两个嬉皮笑脸“嘿嘿嘿”的苏兆灵一脸无语,再次给兆康的小脑门赏了一个暴栗儿:“你还真是‘花嘴巴,吃天下’,一天天就惦记着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