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了晚点的时候,宋嘉书看皇上明明没有胃口,却还是默默在吃饭,终于明白了“味如嚼蜡”四个字。
于是宋嘉书止住了苏培盛夹菜的手,甚至端走了皇上的碗。
“熹妃?”
“皇上,臣妾知道您心里难过。您这时候强行吃下去这些东西也于病体无益的。且您今日一直卧床,也无需逼着自己吃过去这么多。”
苏培盛:这是我服侍皇上这些年,第一次见到有人端走了皇上的碗。
皇上将筷子掷在桌上,苏培盛吓了一跳,忙跪了。却见熹妃只是将筷子拿过来放在一旁摆好,依旧安静地坐着。
“十三弟去前,问朕对他这些年所为可满意。”皇上看着满桌子琳琅满目的菜肴道:“朕这些天一直在看过去十三弟做的事,才知道,这些年他为朕分担了多少。从前朕熬夜批折子的时候,十三弟就说过要朕保重身体,凡臣子能代劳之事就该臣子去做,朕为皇帝,要保重自身才是万民之福。”
“这些年,朕以为给他的官位,给他权柄是给他的荣,到头来或许都是给他的重担,耗尽了他的心血,才至他早亡。”皇上声音越轻,语气越发沉闷,如同那一天闷热的天气一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十三弟才四十四岁啊。他从小经于骑射,身体底子是很好的,怎么会壮年而折。”
宋嘉书见皇上居然有将怡亲王之亡揽到自己身上的意思,便劝道:“臣妾曾听弘历说过,怡亲王于政事上的用心与皇上一样。当日弘暾世子过世,怡亲王郁郁至极,还是因政事振作起来的。皇上,怡亲王是多少年的旧伤,若非记挂为皇上分忧,若非多年来有事可忙,又有何寄托?只怕以王爷要强的心性,被搁在一旁不能为百姓做事,才对身体更不好。”
皇上凝神想了想:“是啊,十三弟确会如此。”
宋嘉书还没松一口气,就听皇上又绕回来了:“他虽有心济世安民,但若非朕给他的差事太多,厚望太重,他也未必会如此日夜操劳,以至于耗尽了精神。”
宋嘉书:……又回来了。
于是侍疾的两日,宋嘉书几乎也没干别的,就是在安慰一个伤痛又自责的皇帝,几乎将她所有的词汇都用尽了。
待弘历来请安的时候,见皇阿玛仍旧沉浸在痛失怡亲王的痛楚中,而额娘也已经侍疾到筋疲力尽,便回去苦思冥想,想要为阿玛额娘出力。
他如今上朝当差,不由想起,当年太后娘娘过世,十三叔为让皇阿玛振作,就是用朝上大事分皇阿玛的精神。
于是弘历便也准备效法一二。
他遍查了一下近来的朝事,就发现曾经想要谋逆的曾静还在牢里关着呢。
虽然曾静是个乡野书生,是个极小的人物,但谋反可不是件小事。
尤其是他还写信引着当朝大将军一并谋反,还把这封信送到了岳钟琪跟前,那说不得背后还有别的反清复明组织或是谋逆同谋。
不管到底有没有,弘历决定:就是你了。
把你拎出来撇清一下皇阿玛的心思吧。
而这时候,弘历还不知道,他做了一个多令他自己后悔的决定,甚至在之后的很多年里,他一想起这件事都深深懊悔,这简直是他毕生不能提的痛处之一。
--
六月里,由四阿哥弘历提起曾静谋逆一事,刑部和大理寺主审,将曾静拉出来好好审了审。
结果就发现曾静不但鼓动岳钟琪大将军造反,还写了不少辱骂皇上的言辞,甚至当年在江南出版的地下文物,就有曾静的一份手笔。
皇上果然动怒了,注意力也果然被吸引过来了。
在弘历看来,目标已经达成,接下来,只需要把曾静及其同党一起抓起来,然后送到菜市口一“咔嚓”就完了。
结果接下来发生的事儿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皇上居然召见了曾静,当着军机大臣的面,将曾静给他定的十条大罪,一一辩驳,然后让旁边记录的官员,将此事写成书,也出版一下。
此事可谓震惊朝野。
弘历简直不能相信这是皇阿玛的所作所为:地下刊物之所以流传甚广,正是因为其添油加醋格外夺人眼球。
那些个关于皇位的流言在雍正四年到达了顶端,但随着皇上处置了大批的人,那批人的坟头草都已经齐腰之后,流言已经渐渐消弭了——天下之事太多了,什么流言都不会长久的流行,人民群众的忘性是很大的。
可皇上这一出书,保管大家都能想起来!
弘历才开口劝了一句,皇上便厉声道:“你为人子,难道忍心见君父背着十项污名不能洗清吗?”
这是皇上登基来,对弘历说过的最重的,也最危险的话。
‘人子’弘历当场败退下来,叩头请罪,表示皇阿玛英明。
回头都不敢往额娘处去请安,只是老老实实在重华宫‘思过’了几天。
听说皇上已经加紧出书,并亲自给书起了名字《大义觉迷录》后,弘历觉得自己还是晕过去比较好。
尤其是在谦贵人诞下一位阿哥后,弘历更是后悔的无法自拔:当日自己干嘛要多事想以曾静撇开皇阿玛的心思。这不很快就有个弟弟要诞生了吗?这事儿也可以让皇阿玛分心啊。
但其实皇上并没有为出世的阿哥分什么心思,甚至都没有命人将谦贵人和小阿哥从圆明园接回宫,只让他们在圆明园呆着。
皇上的心思都扑在出书上头。
很快,宋嘉书也获得了一本书。
她也知弘历因此事被皇上斥责了,所以更不出一言反对,只是十分好奇:曾静能给皇上凑齐十个罪名?
原来不好打听朝政,现在都变成朝廷官方刊物了,宋嘉书也就可以直接看到了。
然而看完后,宋嘉书也震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