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第两百七十五章清穿文世界35

之前他们的孩子都跟着太上皇在畅春园教养的,可现在听这意思,皇家的孩子都被安排进了这里,那他们的孩子应该也在。

十三十四也点头,他们走的时候,府里的福晋和后院女人都怀了孕,之前来信,十三生了一子二女,十四生了二子一女。

而九阿哥有点惨,有四个闺女,就是没有一个儿子,之前在海上,他也是有人服侍的,怀了孕,就让他派人送回了京城交给福晋,生下来后也是个闺女。

但现在恍惚听说,闺女也在第一小学就读,那是该过去看看。

兄弟几个骑在马上,溜溜达达就过去了,在走了半个时辰后,就看到了一条大街,街上的门牌上书:皇家小学。

应该就是这里了,怎么好端端的皇家小学变成了第一小学,太难听了。

他们骑马过去,就立刻被人拦住了,“几位爷安好,再往里走就是小学了,孩子们多,还望几位爷下马缓行,别伤着了孩子。”

这是一个人高马大的汉子,看着有点憨憨的,话说得客气,只是铁塔一般的身子堵在门口,好似他们不下马,就不让人进去。

直亲王也没让他为难,直接下了马,把马绳扔给身后的人。

其他人也有样学样,一起下了马。

那汉子见他们听劝,立刻让开了身子,同时打开了栅栏门,任由他们进去。

这条街虽然有人守着,但里面却不是没人,反而相当地热闹,一路上有很多小摊贩,卖各种东西。

打眼一瞧,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像糖葫芦,糖人,面具,绢花,还有小型的笔墨纸砚等等。

四人穿过人流,走到两扇相对的大门前,左右看了看,一边门上写着小学,一边门上写着中学。

另外在大门两侧,居然是一排的门房,对外开着,每一间都有人坐守。

门房里除了桌椅,并没有什么其他物品,桌后面坐着穿长衫的人,文质彬彬,手里捏着毛笔,正和对面的或是孩子,或是家长说着什么。

这倒不像个开店的,而是问询的地方。

十四好奇,窜进第一个门店里,只见里面有一位老先生,和一个看着只有六七岁的小姑娘。

小姑娘手攥着衣角,小声询问道,“先生,我来询问我是否考中了。”

老先生拿出一本名册,温声询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如娘,我姓刘,叫刘如娘。”小姑娘道。

老先生听到名字一顿,然后快速地翻到第三页,指着上面一个名字道,“这是不是你的名字?”

刘如娘抬头看了一眼,见确实是自己的名字,欢喜的点点头。

老先生面上也露出笑意,“恭喜你,你被录取了,三天后过来报到。”

刘如娘原本高兴的脸上,顿时露出为难的神色,眼中眼泪打转,“我,我可能来不了了。”

“怎么回事?”老先生的笑容收了收,还是温和的道。

“家,家里没钱,爹娘不让我来。”刘如娘的眼中露出绝望。

老先生一听就明白,“是真的没钱,还是钱要留给你兄弟上学?”

刘如娘的声音哽咽,“大哥二哥没考上第一小学,爹娘要送他们去厂里的小学,钱不够,就,就不让我来。”

老先生了然的点点头,“那你把这份契书拿回去吧,让你父母签字。”

“是,是什么?”刘如娘心里难受,但还是礼貌地问道。

“这是让你免费上学的契书,你爹娘签字后,就不需要他们出钱了,不过等毕业后,能自己挣钱了,得还的。你知道吧,还给皇家教育基金,我给你算算啊,学费是一年十两银子,学杂费三两,然后每年给你发二两让你吃饭。也就是说,一年得十五两。小学五年,中学四年,大学也是四年,加起来超过两百两,这还是你省吃俭用的情况下。所以你得考虑清楚,你是否还愿意读书?虽然等你偿还的时候,不需要利息,但两百两不少了。”

刘如娘越听脸上越亮,“先生,这就是助学贷款吗?”

“你知道?”老先生奇怪问道,因为报纸的大力宣传,助学贷款的事,京城很多人都知道,但这么小的孩子,居然也知道这个。

刘如娘狠狠的点头,“我看过报纸,记得的,我愿意,我以后一定还。”

“那好,那你自己在这里签字吧,然后这一张拿回家让你父母签字。”老先生道。

女孩毫不迟疑,拿起毛笔写了自己的名字,然后才期期艾艾的道,“那我父母会签字吗?娘说,说女孩读书没用,早晚要嫁出去,还不如跟着她做绢花,好给家里攒点钱。”

“你告诉他们,你考了第一小学,不去上就是违约,这可是皇家小学。他们要是敢这么干,会直接没了工作。你父母不是工人嘛,工人要的就是开明的思想,要是他们敢阻拦你读书,就是思想不开明,是要开除的。”老先生道。

刘如娘的脸上顿时就亮了,“谢谢先生,我马上就回去。”

小姑娘捏着那契书,欢快地跑远了。

十四看着她活泼的身影,调侃老先生道,“你这么说不是败坏皇家的名声嘛,皇家可没有不让孩子读书,就不让当工人吧?”

老先生抬头看他,认真的道,“我没骗人,是睿亲王福晋亲自说的。报纸上都报道了。”

说着他就起身,翻出一份报纸,递给十四。

不妨自己一句玩笑话,居然惹来这么认真的反驳,十四也好奇了,看看他那侄媳妇都说了啥。

报纸因为版面的原因,写得简洁明了。

事情的起因是有一次聚会,某位夫人提到,张家的其他孩子都去了第一小学上学,但唯一的闺女并没有去,是想暗暗给张家上眼药的意思。

睿亲王福晋您快看,张家不知好歹,就连公主都进了第一小学和中学,他们竟然敢不送来,显然是瞧不起皇家对女子的教育。

当时,睿亲王福晋就好奇道,“张家这么穷吗?都送不起姑娘上学?可怜见的,荷香,快,取些银子给张家送去。就说是我的心意,让他们千万不要推辞。姑娘家读书是大事,不能因为家贫就耽搁了,张家好歹是读书人家,要是出了一个大字不识的闺女,太丢脸了。”

在场的众人面面相觑,她们自然知道张家为什么不愿意让女儿去上学。

无非是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一套,另外张家还给女儿缠足了,一直养在深闺,是不愿意女儿抛头露面的。

只是没想到睿亲王福晋这么单纯,居然都不知道,这让她们如何说?

于是一个个的,谁也不敢点明,就让张家背负一个家贫的名声好了。

谁知道荷香回来,直接当着众人回禀道,“福晋,张家太太说,家里不缺钱,她家的女儿自己教养即可。”

这话说得极不客气,好似在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睿亲王愣了愣,当下就哭了出来,“我是好心,为什么要这么说我?是欺辱我家世一般,不配和他们张家说话吗?”

周围妇人们面面相觑,这张家,太不识好歹了吧,居然敢惹哭睿亲王福晋?

她们仿佛已经看到了张家的未来。

果然,第二天在朝堂上,立刻有人参张大人一本,说他不敬皇室,没把睿亲王放在眼里。

如果说是冒犯了别人,雍正还会去斟酌一下,可冒犯了睿亲王,当下雍正就下令,把张大人罢官。

晚上的时候,他家的几个儿子就被从学校请了出来,说是他们得罪了睿亲王夫妻。

这小学和中学,还是皇家掏钱建的呢,敢得罪他们,就要有被赶出来的自觉。

这也就算了,张家几乎出不了门,因为这件事被报纸报道了出去,走到京城,众人都把他们当瘟疫一般。

张府的下人也买不到任何东西了,因为一知道他们是张家的,就被店家赶走,说不卖给他们这些忘恩负义的东西。

张家顿时陷入了困顿,张大人被逼到这个份上,回家打骂妻子。

他妻子也硬气,就回娘家告状。她娘家兄长是御史,第二天就状告睿亲王夫妻不讲道理,逼得人没了活路。

当时在朝堂上,睿亲王坐在雍正的下手,高高在上地看着他,只说了一句,“怪不得张夫人这么古板,原来是家学渊源啊!皇阿玛,这样古板的人已经跟不上朝堂发展的速度了,留着就是拖后腿的。”

“是啊,”雍正直接点头,“确实没用了点。”

当下这位御史也被罢了官。

害了夫家婆家两家人,张夫人差点以死谢罪,好在另外一件事的发生,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

那就是工厂里闹出一对夫妻让女儿退学的事,因为他们给女儿找了一户好婆家,嫁过去就能得到大笔的彩礼,还能给小儿子弄到一个工作。

这家的女儿不愿意,要反抗,被兄弟们压着上了花轿。

可就在花轿行径途中,姑娘跑了出来,直接跳河了。

事情闹得极大,就传到了洛霜这里,洛霜说了一句话,“这么没见识的人家,跟不上工厂的发展,哦,对了,那个要娶人家姑娘,还帮着安排工作的,看来也不是什么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哪里娶不上媳妇,还需要强迫?既然没办事,就别留在工厂了吧?”

几句轻飘飘的话,就决定了两家的未来。

这件事被发在报纸上,大书特书,一时间,原本不打算让女儿上学的人家,都不敢拒绝了,而是弄起了小动作。

比如说家里没钱啊,让姑娘主动退学,就说学不进去。

或者姑娘上学回来,还安排了繁重的家务活,让她一刻不得清闲,就没时间学习了,那成绩不好当然要退学了。

这就不是洛霜能管得了的,那种听话退学的姑娘,在现代都不少见,如果不是国家规定业务教育,她们连初中都不愿意去。

所谓人自助才能得天助,给了机会她们都不能抓住,那就没办法了。

至于学习环境比男孩子差,这都是相较的,如果她们不是京城人,而是其他地方,教育普及还没那么完善,就连男孩读书都是千难万难,千辛万苦,也不会比这些姑娘更容易。

所以,还得她们自己懂得抓住机会,知道什么对自己更好。

思维观念这个,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洛霜能提供给女人出门挣钱的机会,能叫有意愿的姑娘上学读书,就已经给了她们机会。

而睿亲王夫妻的话,也被刊登在报纸上,广为流传。

夫子们凡是碰到那些不愿意让姑娘上学的,都要拿出来恐吓一番。

你不同意,就是不先进,就不配进入工厂,你这样的人生出的儿子,估计也是顽固不化的,那学校也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