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第两百七十四章清穿文世界34

这个小朝廷原本按照雍正的意思,是让他正式接触和处理政务。

然后卫其轩直接把他们变成了巡查御史,专门监控调查百官的,看他们有没有贪污受贿,有没有渎职怠职,或者拉帮结派,侵占功劳等等。

这些人是经过卫其轩专业培养的,在调查一事上,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随着这两年的历练,也有了一定的经验。

两年间,他们已经查出了十三位贪官,四位只拿俸禄不办事的官,以及三位没用的,被手下架空的官员。

而有些明明有才干,也有业绩,却被人排挤的官,他们也发现了几个。

他们的能力让雍正都为之侧目,并暗搓搓截下了几个人,派到了刑部去。

现在就是几个回京的官员,和卫其轩说起一些地方官员的乱象。

卫其轩见洛霜过后,就点点头,“你们整理好,呈给皇阿玛,皇阿玛一向厌恶这些,肯定会严惩不贷。做得不错,继续努力。”

听到睿亲王的夸奖,就连最沉稳的乌雅大人都忍不住激动,“睿亲王您放心,我们就是朝廷的眼睛,一定会把那些蛀虫都抓出来!”

卫其轩颔首赞同,然后毫不犹豫地把人赶走了。

他笑着上前拉住洛霜的手,“忙完了?”

“嗯,完了,我们现在就走吗?九阿哥快回来了吧?”

这些年,九阿哥一直飘在海上,五年只回来过一次,这次回来不仅是为了商业上的事,还有国事。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已经和不少国家建交。

这些国家在今年派出了使臣,漂洋过海来到大清,打算和大清达成合作。

所谓远交近攻,欧洲离得太远,大清手暂时伸不过去,那不如就和对方合作,国家层面的贸易,每一笔都是巨大的利益。

而这一次,九阿哥整整带来了十三个国家,这些都是在欧洲大陆上,实力比较雄厚的国家。

所以这次九阿哥的回归将是历史性的。

为了迎接这一盛举,直亲王和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已经提前扫清了沿海的各种势力,包括海盗,倭寇在内的一切不利因素,都成为了水师手下的亡魂。

与此同时,他们还派兵占领了琉球和马六甲海峡。

琉球是前年就打下来的,那里已经成为了九阿哥的地盘,而马六甲刚刚占领,经营好还需要时间,但迎接这支远道而来的船队,是完全没问题的。

之后,他们又在天津兴建了最大的码头,这里离京城最近。

以往是不会在这里建这么大的码头的,因为不安全,要是有人开船从这里突袭,很容易威胁到京畿的安全。

但现在不一样了,他们的大炮已经研究出来了,这大炮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射程远,威力巨大。

在天津的码头就安装了三十门这样的大炮,一旦有人靠近,转瞬就会炸成黑灰。

水师的船上也是安装了这个,才能在短短几年内,就接连拿下琉球和马六甲两地。

对方的船都不能靠近,就能被大炮摧毁,所以也就不用担心在天津大开国门后,会有危险了。

所以天津的港口非常大,可以停靠数百艘大船,还是那种可以远洋的船。

这次九阿哥回来,就是直接从天津等案的,而不是可以前一样,从广州和厦门上岸,然后走水路或者陆路回京,耗时非常久。

直接乘海船的话,只需要半个月时间,就可以抵达天津。

这次的迎接是国事,肯定是要在紫禁城进行的,到时就连康熙都要出面,可在这之前,九阿哥安排好这各国的使臣后,会先去畅春园。

那是老爷子呆的地方,儿子回来了,应该先去请安。

而且,和他一同回来的,还有直亲王,十三,十四,他们会在马六甲汇合,然后一起乘海船回来。

既然四个兄弟都要回来,那索性都叫回来聚聚吧,也好让康熙老爷子高兴高兴。

于是雍正就下令,命其他兄弟也回京城。

老三年初去了西北,为的是那边教育的推行问题。

西北地广人稀,学校不好建,建了学生还要走很远的路才能上学,而且当地的经济相对落后,百姓填饱肚子都难,更别说让孩子去上学了。

老三亲自去了,是想着解决这件事。

老五管理武器营,原本是放在京郊,可这不是有些原料,京城附近没有嘛,大老远运来,耗时又耗力,生产好了就要运到南边去。

那不如就在离广州和厦门不远的地方,也建立一座研究所和兵工厂,专门研究和生产武器。

南方有了,北边也不能说,这五年因为羊毛需求增大,草原上都养起了羊,日子越过越好,也渐渐少起兵戈了。

然而但是,事情总有两面性,在他们驯服了蒙古后,更北边的毛子,就成为了他们的心腹大患。

毛子的日子也不好过,横跨亚欧大陆,但他们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容易。

原先草原上的蒙古人就是战斗民族,和毛子不相上下,能打个你来我往。

可自从羊毛能带来大笔利润后,蒙古人就喜欢靠近大清这边的草原生活,更北边就少了屏障。

于是大清不得不派兵驻扎,防止毛子长驱直入,劫掠蒙古人。

这都是大清的羊毛袋子,未来也会是直亲王的地盘,在直亲王为大清,为兄弟们打地盘的时候,怎么也要保障他未来的子民安全。

所以北边不仅要派兵,还要配备火力更猛的武器,把他们一下子打怕,顺便威慑他们。

老五很忙,忙着从南到北,从北到南,几次过家门而不入。

所以他即便还在大清的土地上,也没比老九好多少,这五年,只回京了一次,还是为了向卫其轩讨教更多的研究方向的。

接着是老七,他的任务是培育良种,这工作和老八一样,得天南海北的跑,他们到不用一年到头都不在,春天去一趟,查看播种情况,秋天再去一趟,检查试验效果,防止有人虚报。

但他们也没停下里过,冬天就会京,陪着老爷子过完年,春节过后,又要再一次出发。中途回来了,呆几天就又要离开。

老八比老七更忙,因为他还有一个兴修水利的任务,这是一个大工程,不至于要他全程参与,但没一处修建,都需要他亲自把关,所以前期的工作,他得做。那去当地实地考察,就不可避免的,甚至上山下河,都不再少数。

有一次,为了找寻水流的源头,他在山里整整待了半年,出来后几乎成为了一个野人。

这是温润如玉的老八啊,居然成了这幅糙汉子模样,康熙看了都忍不住心痛。

不过他的努力是有成功的,解决了沿岸几十万百姓的喝水问题,灌溉问题,利在当下,公在千秋。

雍正当即就下旨,封他为铁帽子王,外号‘八贤王’。

而他的事迹,也通过官方报纸,传遍了大清每一寸土地。

让人知道,皇家有一个大公无私的地位,有一个带回来良种的九王爷,有一个兴建学校养老院的三王爷,还有一个一心为民,修建各种水利的八贤王。

他们何其有幸,生在了这样的大清,大清又何其有幸,有这么多厉害且心怀天下的王爷们。

作为这些王爷们的父亲,前任皇帝现任太上皇的康熙,是如此的厉害,竟然培养出一批如此优秀的儿子们。

于是第一次的,康熙的教育理论在整个大清出了名,甚至波及到了周边的地区。

报纸上更是大书特书,说康熙太上皇有多么的优秀,培养儿子又多么的兢兢业业,而这些皇子们又是多么的努力。

三更起,两更息,每天睡眠的时间不足两个时辰,小时候为了读书,为了成才,现在是为了公务,为了给百姓们谋福祉。

一个皇子阿哥都这么努力,你还有什么资格不努力?

卷,使劲的卷起来!

我们可以不睡,我们努力学习,我们要向皇上和王爷们看齐!

在老八不知道的时候,他就已经成为了千古卷王,伴随着他八贤王的名号流传下去的,就是他的卷王之名。

在后世,学生们一个个咬牙切齿,把八贤王恨上了天,可等到他们毕业了,成为了家长,又觉得卷王是如此的好用,继续拿来激烈自己的孩子。

而他们想要效仿康熙,可惜,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八贤王!

其实和他一样卷的,还有十二阿哥,在追讨回所有的欠款之后,他就被雍正委以重任。

做什么呢?挖矿!

没错,他就是被派去挖矿了,严格来说,是去找矿了。

生产各种军械和民用设备,怎么能没有矿呢,为了防止某些人找到后,偷偷瞒下自己开采,就必须派信得过的人去监督。

而这人,选了十二,顺便他还带上了一个副手,是十五阿哥。

老十二或许私心重,但他心机深沉,没几个人是他的对手。而十五是另外一个性格,本人大大咧咧,但公心大,并且对卫其轩忠心耿耿。

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就特别喜欢卫其轩,很听卫其轩的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让这样的人配合十二阿哥,两人互相牵制,也互相合作,这些年在卫其轩的指导下,找到了许多有用的矿山。

可也真因为此,他们回京城的时间更少。

十五是找到了就想走,可十二不,他非得亲自确定矿场量,不给任何人钻空子的机会。

所以整整五年,他一次都没有回过京,需要禀报的,不是上折子,就是让十五回京禀告。

这是个狠人,可惜报纸没给宣传,不然八贤王哪里会成为卷王,这名号妥妥是为十二准备的。

可谁让雍正看老八不顺眼呢,对不对?

不因为什么,就是觉得不顺眼,所以老八成了卷王。

成了后世被人从小学骂道大学的存在,完了继承给儿子女儿,继续骂的人物。

可谓是一生贤明,一身骂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