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交卷前三名

这太子不当也罢 扬镳 4616 字 9个月前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打个比方,所谓掌印之官,就是一把手。你没参加过科举,你就当不了一把手,再厉害,只能做二把手。也就是,没有什么实权。而后面的一条,就算明白的限制了,不参加科举,到死就是个五品官,五品官,还是副手,再大能大哪儿去,基本上也就是废了。

之前朝廷取人才,多半都是举孝廉。也就是各大世家举荐的人才,所以朝廷里面,才会形成朋党。

如果都从科举出人才,虽然还是难免因为教育水平的关系,还是大家族子弟占据多数。但这里面有几个区别,第一个区别是,科举是国家给士子的一个机会,而不是举荐得来的,举荐是家族给士子的机会,他们可不领朝廷的情。

还有一个区别是,科举能筛选出人才。而举荐的人,不一定是人才,也算是有个基本的保障了。

从前等着家里安排的公子哥儿,在李世民旨意下达之后,不得不认命妥协,开始了疯狂的补习之旅。

国子监门庭若市,上座率出奇的高,以往公开授课无人问津,现在连门都进不去了。

值此东风,文学馆又推出了《大儒笔记》系列书籍,其中《孔颖达讲四书五经》,更是达到了一书难求的境地。不少买不到书的学子,不惜挑灯抄书,也要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掌握到手。

只凭这一本书,孔颖达的才气就一日千里,终于,在科举前日,孔颖达一举突破了大学士境界,达到了‘大儒’境界,成为了真正堪比武胆境高手的天下第一个大儒。

当时,正直李牧好不容易摆脱苏檀儿的纠缠,好不容易能跟鞠仙儿过一下二人世界。还没等脱衣服呢,孔颖达凭空出现,还好俩人到目前为止都还算纯洁,这要是不纯洁,一下子李牧都能不举了。

……

修理完孔颖达,科举如期举行了。

李牧作为参考人员,也没有任何特殊优待。他用‘李牧’这名字报考,换了平民的打扮,带着笔墨纸砚和干粮,和其他学子一起进了考场。

先是经文墨义,类似于后世的填空题和阅读理解。这点在有过目不忘和一目十行加持下,完全不是任何问题,很快李牧就答完了题。然后是策论,和李牧猜得差不多,策论是李世民问,如今西突厥和薛延陀虎视眈眈,而国家还需要休养生息,不能穷兵黩武,如何能争取不要开战,却能震慑蛮夷?

这些事情,李牧和李世民讨论了不止一次,对他心中所想,自然是知知甚多。奋笔疾书,一挥而就。半点难度都没感觉到,忽然李牧觉得自己参加科举就是个bug,对其他人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要知道别人可没才气,没儒术,没一目十行和过目不忘,也不知道李世民心里是怎么想的。连个考试的方向都不知道,完全就是碰运气啊。

“看来这场科举,状元本太子是志在必得了啊。”

李牧最后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直接交了卷。而此时,才过去一天,其他的学子还得坚持两天才算完呢。

从贡院出来,李牧没走出几步,忽然身后有动静,回头一看,竟然还有其他人交卷。看到来人,李牧一愣,对方也是一愣。

“马周见过殿下。”来人施礼,有些不好意思,道:“学生学会了过目不忘的儒术,沾了些便宜。”

“哦,那也是你的缘法,不必过谦。”李牧问道:“后面的策论,你答得如何?”

“直抒胸臆罢了。”马周说道:“也不知能否得到陛下的认可,不过就算陛下当面问我,我也是这样作答,心中就是这样想的。”

“嗯、”俩人正说着,又一个人交卷出来了,看到李牧和马周,这人明显也是一愣。

“皇兄?”

“青雀?”李牧也一愣,他没听说过李泰参加科举了啊,而且还答这么快。

“见过魏王殿下、”马周施礼道,李泰摆手让他起身,酸溜溜道:“你们俩比我还先交卷啊,看来研究儒术果然是有帮助。”

“你不也有才气么?平时自己不注意,怪的谁来?”李牧话锋一转,又赞道:“不过青雀啊,你没有儒术加持,也这么快交卷,足以说明你的才能了。不愧是我的兄弟啊,青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