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还不等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大臣将自己的奏折递上去,京城里突然就传开了另一件事,又一场风波刮了起来,而且这一场风波带来的是死亡的讯息。
就在昨天,京城里十余位守旧派的大臣同时身亡。
他们有的死在自家府邸里,有的死在上值的衙门,更有人死在了风月无边的青楼里,似乎无论这些人身处何地,都逃不开一死,暗中有一只无形的黑手死死地扼住了他们的喉咙。
那些被害大臣都是守旧、顽固的老臣,他们死在同一日,且全都查不出死因,也查不出凶手是谁,每一桩命案都显得十分诡异、蹊跷,让人抓不住头绪。
短短不到一日,京城里同时发生了十余起凶案,而且死者不是贩夫走卒之类无人关注的小人物,而是朝堂命官,这无疑是一件极为骇人听闻的事情。
最让朝中百官忌讳和惊惶的是,虽然一夕之间死了十几个大臣,可甚至没有一个人目睹到了命案发生,都是事后才发现死者的尸体,才知道他们原来已经死了。
京城里发生在同一日的这数十起命案、悬案,让朝中大臣纷纷警醒,不说惶恐不可终日,却也难免提心吊胆,担心下一个遭遇不测的就是他们。
能在朝堂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大臣没有一个傻的,他们立刻就将京城里发生的数起命案和陈宣帝刚刚宣布的立皇太女一事联系到了一起,怀疑幕后真凶不是旁人,就是陈宣帝。
没错,陈宣帝就是这么嚣张,在景寒动手一夕之间将他列出来的顽固派大臣尽数送去归西的次日,他就趁热打铁地宣布了立皇太女之事。
陈宣帝这样做,未尝没有借此事威胁朝中大臣的意思。
原本陈宣帝宣布自己不打算再立嗣子,而是要立女儿柔嘉公主为继承人,朝中是有很多人对此不满和反对的。
甚至于,许多大臣离宫回府后连夜赶工,劝谏的奏折都已经写好了,就差呈递上去摆到陈宣帝案前,以数量取胜将他淹没在奏折的海洋里。
而偏偏在这个当口,十余位大臣身亡的事情传了出来,当下许多对皇太女一事持反对意见的大臣都不敢把自己写好的奏折往上递了。
十余位有名望、有地位,手握权势的大臣在一日内不明不白的死了,连个说法都没有,这件事情直接导致整个朝堂陷入到了极为诡异的沉默当中,一时间竟是无人敢出声多说什么。
陈宣帝单方面宣布要立皇太女,朝堂上许多官员对此持反对态度,有不少人对这件事情存有异议,认为女子为帝荒谬绝伦,无异于牝鸡司晨,决不可开此先例。
但在那十来个顽固派大臣一夕之间尽数身亡的威胁下,在东城区数个达官贵人的府邸同时挂上白幡、同时出殡的背景之下,暂时没有人敢跳出来作死,全都明智地保持着沉默。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朝堂百官的这份沉默和隐忍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他们会因为野心、因为渴求利益摆脱掉恐惧带来的影响,正面反对、驳斥皇太女一事。
不过朝中百官暂时沉默也已经足够了,只要立皇太女一事最开始进行得还算顺利,那么陈宣帝就有自信满满和百官们掰手腕,把这件事情彻底落实。
陈宣帝最怕的,是这件事情从一开始就失败了,遭受到朝野内外的全面反对和消极对待,如果是这样,那他可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机会再尝试第二次了。
景寒回到他在京城买下的小院,去翰林院销探亲假正式上任当值时,陈宣帝已经下旨立柔嘉公主为皇太女,她已经成为了一国储君——虽然只是名义上的。
虽然陈宣帝发下的明旨被内阁和六部接下了,但显然柔嘉公主并没有得到百官的认可,她头上冠着的皇太女的名头更多是象征性的,不具备真正的政治意义。
但这样的发展已经比陈宣帝原本设想中的要好太多了,看来有些时候对付朝堂百官,确实是要用一些硬手段,这样他们才会害怕,才会懂得退让。
陈宣帝、柔嘉公主那边的进展还算顺利,成功开了个好头,景寒便没有花费精力和时间关注他们,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上。
作为翰林院最底层的庶吉士,景寒平日里当值时并没有太多工作要做,因为翰林院本身就是一个很清闲的衙门,翰林院的学士说出去清贵,但并不掌实权。
像景寒这样刚进翰林院的新人,更是没有什么分量很重的活计指派给他,每天整理一些古籍、修修书,撰写一些不重要的诏书,就是景寒在翰林院所有的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