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从上到下,在全中国进行工业化和近……嗯、现代化的运动。”林玉婵翻着心里的历史书,从容划重点,“被列强揍得毫无还手之力,按头签了一串强盗条约,太后、皇帝、再守旧的大臣也开始痛定思痛,提出改革设想,以期富国强兵。设总理衙门、开同文馆、开矿办厂,购买新式军舰——尽管这事搁浅了,但他们定会做第二次努力——在未来数十年内,在海关关税和民间税款的巨额支持下,不论是军事还是民用工业,清廷都会开始快速进步……”
她有意放慢语速,选择那些已经传入中国,然而尚未普及的新词汇,一口气列了十几样朝廷新政,最后放轻声音,总结道:
“……而反清民间武装,譬如洪门天地会,和它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当然,这些所谓‘师夷长技’,能不能有效‘制夷’尚待定论,但‘制百姓’绰绰有余。小囡想向李先生请教,要卖多少艘义兴木沙船,才能抵一艘外国军舰、一只洋炮军团、或是一座制造炮弹的新式军械厂呢?”
她说完,耐心等待,迎接着意料之中的死寂。
半分钟后,是意料之中的狂风暴雨。
“小神婆又胡说八道了!朝廷要是那么能耐,能被洋鬼子按地上打?”
“不可能!就算皇帝有这份心,那钱还不是都被狗官贪了!”
“大清想‘制夷’,洋人能答应?还卖他们军舰?真是笑话!”
“你这是哪里听的谣言?哎,敏官,这姑娘什么来历,不会是官府卧底吧?”
林玉婵心里沧桑点烟,朝苏敏官无奈微笑。
她也不是第一次剧透历史了。完全不会像电影里似的,引起什么不可控制的蝴蝶效应——身在此山中的历史参与者们,只会把她的言论当成不知天高地厚的异想天开。
苏敏官其实也不例外。他没有上帝视角,只是比别人多了点开放接纳的心态罢了。
如果让这些反清革命者,提出关于大清命运如何终结的一百条设想,历史书里的那个看似水到渠成的版本,多半会也名落孙山。
所以她也很坦然,微笑道:“就算是危言耸听又怎样?如果诸位在朝廷中有耳目,这些苗头不难打听出来。洋人办的报纸《北华捷报》上也时而……”
李先生笑道:“我们是没有这些条件。难道你在朝廷中就有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