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页

师爷口中的八岁稚儿是世族路家的孩子,正是这次来静绥县做副学官路老大人的长房嫡孙。

那一年京兆府有人抱着襁褓幼儿申冤,痛斥京中一官员家中主母要抢她的孩子,那京官家大业大,导致妇人无退可退,只能去衙门口跪了三天三夜才得以见到京兆府尹大人。

京兆府的人早已被京官收买,当庭将襁褓幼儿判给了京官一家,妇人哭天呛地的在街上喊冤枉,这时一八岁小孩站了出来。

这人就是路缙,路缙带着妇人重新来到京兆府门前,因领头的是路家的人,此案在京城引起轰动。

最终在路缙的滔滔指证下,此案终于清白,最终妇人得偿所愿抱着襁褓幼儿顺利回家去了。

路缙因此名声大作,一跃被选为太子的侍读书童。

其实这件事并不久远,不过是前年发生的事而已,所以当刘县令回想起此事时,原本想点盛言楚为第二名的想法一下抛之脑后。

有了路缙的“前车之鉴”,刘县令不假思索的圈了盛言楚为四场发案的头名,并连夜将消息递给了郡城的郡守大人。

待拿到郡守大人发过来的升迁条子后,刘县令喜得在衙门来回踱步,立马吩咐师爷:“你去数一数咱们县学今年还有几个入学名额。”

“就一个了,而且还被您卖出去了。”师爷提醒道,“大人,您忘了?前几天城中有个孙布商找您,说要给他家女婿谋个县学的名额,遂往咱们府里塞了一百两,您还答应了呢。”

刘县令这几天忙晕了头,哪里还记得什么布商,什么一百两,当即道:“你去回了那人,就说名额紧缺轮不到他家女婿了,再有,一百两也还回去。”

兜兜转转中,静绥县的案首位子终究还是到了盛言楚手中,除此之外他还额外多了一个赠送品。

-

“这是县学的入学推荐信。”刘县令使了一个眼色,小厮忙将手中的木盒交给盛言楚。

一打开,里面有两封信。

一封是刘县令亲笔书写的举荐信,另外一封则盖着郡守大人的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