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莘莘想戴,自家孩子送的第一件礼物当然不能错过。但她摸了摸耳垂,多年不带耳坠,耳洞长堵了。
她放下耳坠,面带遗憾地收到梳妆盒里,谢栩说:“没关系,我下次给你换个可以戴的。”
几个月后,谢栩果然又拿回一样物件,这次是一枚玉簪,雕成了活泼的山雀形状,扑扇着翅膀,眼睛还缀了颗小圆黑玛瑙,十分灵动贴切。
顾莘莘戴了上去,谢栩就在梳妆匣旁瞧着。戴好后,顾莘莘余光发觉谢栩望向她戴簪的眼神有些深沉,并不像过去单纯的少年。
但顾莘莘没想太多,毕竟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
此后每隔一段时间顾莘莘便会收到礼物,全是谢栩自己刻制的,偶尔是一个挂坠,偶尔一个小玉把件,又或是一个玉镇纸。在礼物的更新变化中,顾莘莘能发现谢栩玉刻的功底越发进步神速。
谢栩的确在全心研究玉刻,他过去的读书生涯给玉雕学习打下了基础。那看似纸上谈兵的绘画或文字功底,在玉雕创作中十分重要,拥有扎实的绘画基础便具有鲜明的审美观及想象力,深厚的文墨功底则能给予创作者更多的人文理念,比如将一幅玉雕作品与某些经典文学联系起来,赋予玉件更深刻寓意。
过去学院里的熏陶与学识并没有浪费,他将它结合起来融入自己的玉艺,甚至他不需要借助外界文学作品,他学院时代博览了大量书籍,善作诗写词,且哪怕目前在学玉刻,谢栩的文化素养仍在继续积累,刻玉外他常抽空看书,丰厚的文化底蕴不断充实着他,与玉刻结合起来,迸出新的火花,成为他极强的助力,加之刻苦勤奋,他成长的速度远比同辈玉刻师快出数倍。
在他入行的第二年,一个好消息传来。
附近某个郡守老来得子,举办喜宴,这位郡守一贯爱玉,他与谢栩的师父交好,为表示对老友的庆贺,老玉师亲自挑了几样玉器过去。其中一样是谢栩雕的,彼时老玉师觉得徒儿的物件虽是新手出产,雕工比不得老一辈炉火纯青,但胜在心思精巧,便图个彩头,一道送去,结果郡守单单看中这个。
郡守惊喜下封了个大红包过来,由玉看人,他看中谢栩心思巧妙,认为少年用心琢磨必成大器,嘱咐日后若有好成品可直接供给他。
在边关小镇,郡守是了不得的大官,消息很快传出去,后起之秀谢栩名动本地玉器行业。
顾莘莘得知消息很是欣慰,自家少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值得人慧眼识珠。
当夜顾莘莘做了一桌子菜庆贺。
但庆贺前发生了点小插曲,做完饭谢栩还没回,她便在院门口等他,刚巧遇见隔壁院落的邻居张婶。
张婶家是开染布坊的,为人和气热心,多年来两家相处融洽,也因相处愉快,看着顾莘莘一个姑娘家拉扯幼弟长大,再看看顾莘莘年纪一年比一年大,为弟弟熬成了老姑娘,不免心疼,便想着为顾莘莘张罗一门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