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虽在王公公的圆场下不了了之,但矛盾并未解决,一个军队只允许一个领导者,眼下有两个人,哪里能真正和睦下去呢!
谢栩向来是个强势的人,打定主意便不会更改,此后的日子,谢栩紧咬着军队管理权不放,高太尉同样不甘心,想尽办法插入军营,他毕竟在西北军营里统领了十几年,又有顽固势力在里面,谢栩一时想完全阻隔他也不可能。双方力量不断在军中博弈,甚至出现了一支军队两个将帅的激烈局面。
总体来说仍是谢栩占了上风,虽然高太尉曾经统御过这支军队,但战争爆发前,临阵卸帅的也是他,是他自己主动放弃军队管理权,而谢栩看着年轻,后出之辈,但好歹是皇帝亲自任命的将领,皇帝旨令一天没有收回,谢栩便一天是军中名正言顺的主帅,并且他连打两场胜战,歼敌无数,军中威望越发高涨,高太尉想夺回权力,一时半会儿不容易。加之高太尉过去在军队里,并没有做出太大实绩,除了他的顽固直系们,为了私人利益盘结于他,真正底层的士兵们对高太尉风评一般。新上任的谢栩不论是战绩或管理皆在高太尉之上,军心大多偏向于谢栩。
总之,局面像一场拉锯战,各有优势。
这种互相交错对峙的情况持续了一些日子,直到突厥再度传来消息。
——突厥请求和谈。
该消息一出,震惊四座,要知道这么多年,大陈与突厥边关争斗中,突厥仗着国力强大,态度素来强硬,哪怕是和谈,也是过去大陈上几任皇帝兵力孱弱无力抵抗的情况下,主动提出和谈,以割地或赔款等条件换取短暂的和平,那些年外交方面,大陈是弱者。
如今大陈连着打了几场胜战,尤其最近一战,戍北候的火铳军威震天下。三十万突厥大兵短短一晚死伤无数,当场击灭主帅不说,剩下丢盔弃甲的逃兵们更是吓胆了破,屁滚尿流!
这次惨烈的战役让突厥人军心大动,原本在他们眼里,不屑一顾的对手突然军力大增,他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日后与大陈的关系如何处置。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突厥此时正经历这一个内外交加的局面。
半年前,突厥老一代的突厥王因病去世,新继任是旧突厥王的儿子,但这位新继任的王尚未坐稳自己的江山,原因是老突厥王过去还有一位王弟。按突厥风俗,王弟同样可以继承王位,这位老突厥王因为病情来的迅猛,没有留下任何遗诏便去世了,王子抢先继承了王位,但因为突厥同样注重嫡系之分,继位的王子只是一个庶出,老突厥王曾有嫡子的早年夭折了,留下一个庶出的王子急匆匆接任皇位,而老突厥王的弟弟,即王子的王叔不干了,这位王弟身份尊贵,是与老突厥王一母同胞的兄弟,上一代突厥王大妃所出的嫡子,现在新任突厥王只是个庶出,于是这个王弟,即现任新突厥王叔觉得自己更具有继承帝位的资格,两位由此产生内讧,新突厥王草率继位,老皇叔野心勃勃想要讨伐,双方这阵子正闹得不可开交!
原本新继位的突厥王妄想在边关上与大陈军一较高低,逞一逞自己的君威也好,给王叔来一个震慑也罢,没想到连败两场,军心大溃,如今内外交忧,腹背受敌,如此情况下再跟大陈僵持下去,怕是得落于不利的局面。于是新突厥王矛头一转,主动讲和,讲和后想办法与大陈修补关系,与大陈若是建交的话,不仅对突厥的外交局面有利,甚至关系打好的话,大陈能给予新突厥王一定的助力,助他对付王叔也不错。
不管这个想法是真是假,反正突厥人反馈给西北军营是这种意思。
而且突厥人说得十分真挚,褪去了过去的跋扈自负,真挚得像一封检讨书,什么战争多年,两国巨大财力物力耗损,还连累边关百姓,烽火连天生灵涂炭,新突厥王再不忍看到,若两国日后能化干戈为玉帛,还边关百姓能一个安定太平,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讲得如此真挚动听,却不知突厥人这些话有几分可靠,是发自肺腑还是又一场居心叵测,消息传达到大陈阵营后,谢栩持谨慎态度。
便是这时,谁也没有想到,高太尉竟然不跟任何人商量,自作主张同意了和谈。
谢栩知道后表情冷冷,并不想理会高太尉,让人没想到的事再度发生了,高太尉竟一反常态,抛去了过去与谢栩水火不容的作风,和和气气地找上谢栩,摆出尊重谢栩的架势,表示要跟戍北候一起前去和谈。理由冠冕堂皇,两人既然都有军队的管理权,便一起参加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