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页

吃喝:仁风西瓜甜又甜,脆又脆;红玉杏肉细嫩,酸甜可口;阿胶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长清木鱼石,长清茶、平阴玫瑰也都是宝。还有那黄河大米、明水香稻光闻着清香之气能令人食欲大增,回味无穷。

更不要说那正宗山东菜的坛子肉、爆三样、九转大肠、把子肉等等大碗大菜,有名的泉水宴之一大明湖畔的奶汤蒲菜,大街小巷的甜沫和锅贴……快乐大师·小保康特接地气儿,一大早起来喝着甜沫,用着锅贴,舒坦。

中午他看到侍卫们和武僧们,甚至石溪道人都吃得倍儿香,闻着腐乳煎饼卷葱白,烧肉大蒜就馒头那韵味十足的“香气”,也食指大动,好在让师祖阻止。

玩乐:济南又叫泉城,那当然是看泉,看山。九月九重阳节城里大闹三天,沐浴斋戒,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饮宴求寿……保康一行人的足迹踏遍济南城各处名胜。

济南第一古寺灵岩寺的秋天,淌豆泉咕咕流淌,源在岩壁上,水自岩缝流出,经凿石修建的长方形池,顺山势北流,汇于石坝拦截的蓄水池内。泉旁伴有一株挺拔高大的古银杏树,黄色的树叶子迎风招展,开开心心地落了一地……

快乐大师·小保康在银杏树下一觉醒来,就听到、看到他的老师石溪道人和几位老和尚在不远处,正一起唱“schna-schna”,一边唱,一边跳,疯疯癫癫的,那个热闹。

快乐大师嘻嘻笑,一跃而起,扭着胳膊腿儿跟着跳。

胳膊一腿,腿儿一抬,别人是腰一扭,他是整个人一扭……蒲松龄跟着小沙弥缓步进来寺庙后山,先听到这般杂乱欢乐的歌声就是一愣,待走进一看这幅“群魔乱舞、群仙醉酒”的场面,也不由地笑出来。

特别是人群中的那个一身红色僧衣的小和尚,那个“胖气”,可爱得来——

蒲松龄写《聊斋异志》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可他写好后除了几个好友之外无人问津,也没有书店愿意给出版,他正发愁怎么去求哪个名人帮忙写个序之类,也不知怎么的,突然大江南北开始流行“象声”了。

人们的胃口大变,就喜欢看这么魔幻出奇的小书本儿。

他在家发愁不知道,他的好友兴奋地告诉他这个情况,还借给他银子,他拿着书到济南找到一家书店一问,立马就是三千本印刷,抢购一空后,就是再五千本。

随之而来的名声什么的不说,《聊斋异志》的出版首先大大地缓解他的家境窘迫。

他对改良“象声”的纳兰容若先生感激万分,听到古寺灵住持说纳兰容若先生的小学生来到济南,还喜欢他的书,想见他,他就立马赶来,他以为这是一位爱学习,爱听笑话的小孩子,那知道这是一位小和尚,一位这般白白胖胖,快快乐乐的小和尚。

蒲松龄看着场中跳舞的大小老少和尚看得发呆,小沙弥赶紧提醒他去见人。

然后蒲松龄就一眼看到了,在一边和住持品茶的一位老年僧人——高人,明明一身普通的青色僧衣,长相也不出奇,气息也安静淡然,可这就是他的第一个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