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社就是城里人扯了布以后,送过去加工做衣服的地方。做衣服总有些不规则的边角料,拿回去也没什么用,有钱来缝纫社做衣服的也不在乎这个。缝纫社的人多半会饶一些零头,然后就让人把边角料留下。
果然,她刚进门,就看到缝纫机边上放着一筐碎布料。
裁缝是个看起来十分和气的中年妇女,看到乔秀兰虽然穿的普通,但气质非凡,就知道来了生意,立刻笑着起来招呼。
“大姐,我想给这孩子做两身小衣服,身边布票不够了,您看……”
缝纫社里还有别人,裁缝压低了声音说:“大妹子,这可不行,不拿布来,我怎么给你做?”
乔秀兰觑着装碎步的筐子,也低声道:“听大姐的口音,咱们是同乡不是?这孩子没爹没妈的,实在可怜的……”说着她掏出了几块钱偷偷塞到了裁缝手里,“您就可怜可怜孩子,拿边角料做两身小衣服送给孩子,权当同乡情谊了。”
乔秀兰这话说的实在水平。不拿布来让裁缝做衣裳,那不合缝纫社的规矩。可若是看在同乡的情谊可怜孩子,那不算做生意,只算是‘送’的。放到哪个年代,做善事都不算坏规矩不是?
裁缝笑眯眯地收了钱,说:“难怪我看大妹子眼熟,原来咱们是同乡。这孩子还受着伤呐,瞧这穿的,确实是惹人心疼。”然后就拿出皮尺给小石头量了尺寸,让乔秀兰在碎布筐子里挑布。
乔秀兰选了几块颜色相近的布,摸着都是透气的好料子,就递给了裁缝。
这时候的布料难得,裁缝们对所做的衣服都十分珍重,一件衣服没个十天半个月,那是做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