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伊简简单单几个字,把厉枔拉回到曾经最深刻的恐惧里。
火舌舔舐着裸露在外的皮肤,灼热的刺痛感占据了所有的神经,让他的意识逐渐涣散,最后一点求生的欲望已经不足够支撑他走出那片地狱一般的火海。
身后的房梁在坍塌,每一块掉落的、燃着火苗的木块,都好像在堵住他最后的、生的希望。
渐渐的,他已经不对这下去这件事抱有期待,只希望这场噩梦一般的灾难能快些结束。
就这时候,有一个人,一双手,几乎用自己的死,成全了他的生路。
被救出火场后,大群人围住了已经虚弱不堪的他,在消防员到来之前,没有人敢冲进去救人,或许,甚至都没有人知道有个默默无名的小助理,已经倒在了火海里。
无论他如何声嘶力竭的呼喊,那片吃人的火苗只会回复他可怕的“毕剥”声,那个曾经熟悉的声音,从那天起,就再也没有给过他任何回应。
曾经他以为这些噩梦已经渐渐离自己远去,直到现在被颜伊在无意间提起。
他看着之前随手扔在沙发上的剧本,一阵恐惧。
这部戏的时间线发生在民国初年的社会转型期,讲述了一个小人物在战乱中沉浮、早夭的一生。
底色浓重,背景压抑。
剧中厉枔扮演了一名农村底层出生的穷苦男青年,因为患有肺痨,从小体弱多病,与母亲相依为命。
没有受过任何教育、大字不识的农妇母亲听信偏方,为了治好儿子的痨病,她积积攒攒、东拼西凑,终于凑够了钱,买来了沾着菜市口新鲜人血的馒头,希望儿子可以“药”到病除。
因为从小体弱多病,厉枔饰演的角色虽然生活穷苦,但也一直在母亲的羽翼呵护下长大,胆小懦弱;当他捧着沾有人血的馒头,虽然母亲说是能治病,他也相信,但却终于没有勇气吃下去。
那一晚,母子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吵,第二天一早,战火烧进了二人所在的村子,厉枔饰演的角色终于和母亲在战争中走散了。
母亲生死未卜,他四处流浪,因为身体孱弱,也没有文化和任何一技之长,他找不到像样的工作,连沿街乞讨都会被附近的乞丐欺负。
他几次想要自我了断,却因为胆怯,终于不敢对自己下手。
就在他快要饿死的时候,有一个善良的小女孩曾施舍过他一个馒头。
他狼吞虎咽地吃着手里的馒头,在心里记住了小女孩善良的笑容,那是与母亲走散后,第一个对他抱有善意的人。
一面之缘后,小女孩离开了,走前留下了自己刚采来的,全剧黑暗色调里唯一象征着希望的一束小黄花。
之后,战火再次燃烧到他的脚边。
当他再一次与小女该重逢,对方已经在一片废墟中奄奄一息。
他拼尽全力,终于救下了小女孩,得知对方也在战乱中失去了父母的同时,也绝望的发现,小女孩和他一样,患有肺痨,甚至病情更严重。
这让他再次想起之前母亲带回来的那个人血馒头。
他开始后悔,如果当初他吃下那个馒头,病也许会好,如果他不是一个病人,也许当初可以在战火中拉住自己的母亲,现在也可以保护面前善良的小女孩。
现在他唯一的心愿就是可以再买一个当初母亲带回来的人血馒头,可以医好面前孱弱的小姑娘。
可是因为贫穷和战乱,他只能无能又无助地看着小女孩一天天虚弱下去,一筹莫展。
终于,当他看到街上有兵痞当街杀人,他好像发现心里有一个可怕的想法正在慢慢发芽。
终于在小女孩只剩下最后一口气时,他揣着怀里已经凉透的馒头,发疯一般冲到街上,用转头砸死了一个曾经欺负过他的乞丐,做出了一个当初他不敢吃下的人血馒头。
当他捧着怀里最后的希望回到他和小女孩栖身的破棚子时,发现那一片区域已经被炸弹夷为平地,小女孩也已经面目全非,被炸死在了废墟里。
唯一能让他辨认出对方的,就是对方手里至死都握着的,那一束他走前刚采回来的小黄花。
鲜嫩的花瓣已经被战火侵染,破碎,唯一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最后,他也绝望地走进了不远处爆炸的浓烟里,终于结束了自己悲惨又短暂的一生。
剧中无知愚昧却深爱儿子的母亲,懦弱胆小却向往光明的男主,甚至是欺负了男主的乞丐,或许也只是为了抢夺本就稀缺的生存资源——
整部剧没有一个角色有绝对的善恶或是对错,每个角色都富有张力,只有那个早夭的小女孩,像是那捧盛开的小黄花,是黑暗年代里唯一盛开的善良之光,却也因为脆弱,注定被战火碾成齑粉。
当初看到剧本时,厉枔就很喜欢这个角色,层次深,维度广,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他几乎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