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妃和梁王妃自然不是不知事的人,俱都安稳不提。

女子思考的角度,有时候和男子事不同的。

汉王心心念念,想着让帝后效仿宣武旧例,将诸皇孙养于宫中,却没想到自己拿来做比较的对象有多么不同。

皇长孙诞生之时,天子尚为太子,然而很快,他就得上皇禅让,登基为帝。

等到孩子年岁渐长,天子将皇孙养育日久,才在某次宴会说出,在皇长孙出生前夜,他与太孙在恩荣宴上大醉而归,梦见白头翁授以玺印,白头翁甚至对他说“传之子孙,永示其昌”。

宣武年间在朝堂上的,或是后进却见过本朝皇帝御像的人,便知道,本朝刚刚龙驭上宾的太祖高皇帝,便是一白头翁。

皇孙诞生有此异梦,无怪乎天子会另眼相待。

立嫡长为储乃是国本,经过宣武、乾圣两代,这原本就是儒家正统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

皇长孙本就是嫡长孙,天子将其养于膝下,也无人能置喙什么,这只能说明他对皇长孙的看重。

而其余的皇孙,即便都是嫡孙,与皇长孙相比,也只能是庶支。

即便是在宣武年间,能得天子、太子二人倾力教导的,也只有皇长孙祁承乾——懿文太子元妃所出的嫡长子,就连姓名都与诸兄弟不同——皇长孙年十五而殇,郑王在东宫中才以年岁入了懿文太子的眼,不然的话,也不过同如今的汉王一般,只是排行居长的寻常皇子龙孙罢了。

其余诸王世子,入宫教养,都已经是知事的年纪了。

便是寻常的勋贵、豪富人家,祖父祖母教养孙辈,不也是挑着承嗣的嫡长孙教养的么?

清流臣子便更不用说了,家中子嗣纵是一般读书,长子嫡孙也往往是最受看重的。

宫中女眷因着新奇的点心引起的谈话,是能说上好一阵时间的,只不过这与在前朝理政的太子、天子便扯不上太多的关系了。

太子想出食补的法子后,是给出了一些想法,只不过他脑子里的想法也不多,之后的事宜,便交给了御厨、御医协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