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不可语人是非,但提前知晓自己未来的同僚是什么人,也是很重要的。
要说文人,名气传得快的有,却也有才华出众却不乐交游、文名不显的。
诸多东宫官里,大儒方孝孺,进士出身的姚友直、尹昌隆、黄淮(尹、黄二人皆为恩科进士,为南榜录取之人)自然广有人知,杨寓虽在各地有文名,在京中却还不甚出众,只有少部分人认识他。
不过这没关系,儒臣文士之间,多加相处,也就熟悉了,只是未来的东宫武官,却不好说能不能相处好。
头一个,便是很得天子看重的藩邸旧臣,以底层行伍出身一路拼搏至燕山中护卫千户的丘福。
值得一提的是,此君就是在光幕中提及汉王元诲欲夺嫡时,记载中出现过的“善元诲”、支持皇次子夺嫡的武将,又有淇国公之封。
虽则此人现在只是今上藩邸旧臣,可是被重用是迟早的事。
光幕中又言其爵封国公,可见若是有“靖难”,此君必定战功赫赫。
旁的不说,这人能被安排给皇太子做东宫官,最起码,在圣上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至于会不会如光幕记载中一般支持汉王夺嫡,这已是过眼云烟了,自从光幕点出这一点后,此人若是对太子有所不利,便得接受天下人的质询,是否有助庶孽夺嫡篡逆之心了!
甭管丘福日后有何等成就,封爵拜公,如何风光,现在到底只是今上旧臣,还未有功勋,并不是最难管的。
难对付的是天子以“学问之暇,兼讲武事”为由,为皇太子择选的那一批侍从以及武勋家族送来的侍读。
除了天子,据闻还牵扯到了上皇。
只是这样的事情,不是他们能够多谈的,便暂且搁置不论,只说这道命令。
天子诏在北京、南京、江北凤阳、滁州,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川、湖广等地,选民间十七至二十岁的勇健子弟,送入京师,全程的路费、禀食朝廷都给包了。
这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