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页

“口条不错,很流畅。不过演讲节奏可以缓缓,给听众留点反应时间。”孟建川点评。

“好,以后注意。”秦辞回。她平时说话语速偏快,演讲的时候她知道要注意速度,但越紧张就讲得越快,刹不住车,恨不得把一脑袋话一下倒出来。

“你还有两年毕业,课题大框架还行,就是有点粗糙,有些地方实验设计不够细致,需要细化。否则到时候投文章,肯定要补很多实验。与其这样,不如现在做。具体细节你跟温瀚清商量一下,下次组会,你重新汇报一下整个课题。到时候我们再详细讨论。”孟建川说。

秦辞有些担心,“孟老师,我的课题有问题?”

“大方向上没什么致命问题。课题的主干搭起来了,但是有点空泛。有些地方可以做的深入一些,比如你只做了早期变化,没关注晚期,这样不够有说服力。需要多做一些实验反复验证,再往下走才踏实。现在有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你需要集中精力把前面的结果砸瓷实。”孟建川解释。

秦辞听明白了,她的课题目前只走了主线,很多支线,比如很多对照实验都没设计,有种只奔着主线想尽快跑到终点看结局的焦急。

“那要补很多实验吧?”秦辞问。老实说,她比较排斥补实验。按照既定的实验,做出结果,发文章,顺利毕业是她最大的诉求。

温瀚清接话,“你的课题分了三部分,第一部 分需要免疫荧光实验看这个分子的定位,看表达在哪类神经元上。这样第二部分,就可以只针对这部分神经元进行操作。没有这个结果,那你第二部分的操作就会很粗糙,比如你现在只能传统给药。这样做能发文章,但很难有临床意义。”

秦辞满脸严峻地朝温瀚清点了点头。她需要梳理课题,这个工程不小,希望能保住一些已有的结果。同时少做点实验。

坐在台下的苏静尘全神贯注地听组会,听别人汇报对她很有帮助。

现在对孟建川老师的风格有点了解了,比较亲和,不会随便用言语攻击人,这让她稍微放松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