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孩儿一直都有一个想法,想让大唐的人都能穿到拾遗坊的布料,不仅如此,若能与他国贸易,自然更好。拾遗坊眼下的定价之高,皆因孩儿处于起步阶段,孩儿得赚到钱才能惠泽于民,惠泽于天下,等孩儿成长起来,接下来孩儿会让人大批量生产寻常百姓的衣裳,百姓讲究衣裳的实用,耐穿,比起世族要求独一无二,百姓更实际。”
百姓和世族们是不一样的阶级,考虑问题当然也会不一样,李初是有针对性的满足客户的需求,至于怎么样生产布料,又是怎么样的推广百姓和世族,流水线了解一下,不仅衣裳惠于天下,更能让百姓有活干,有活干就会有钱拿,日子自然而然就会好过得多。
娓娓道来,李初早就装在心里的计划,终于是有机会说出给人听听了。
“你早有想法,为何不从一开始同我说,你有那么长远的打算?”听完后的李治只是好奇李初到底为什么会只向他借两千两,没想拉李治入伙?
“我总得做出样子才能让父亲出手,父亲肯借我两千两已经很好了!”李初不是一个贪图一蹴而就的人,想让李治出手总得拿出自己值得人出手的本事才好拉赞助商吧?
于李初来说李治就是赞助商,更是合伙人,财也好,人也好,李治都能供上!
李初都想捂脸了,好像有点没出息,她竟然没想收拢人,而是从李治那里要人?
不不不,人才难得,她认识的人太少,可以用的人更少,李治手里肯定是有富余的,只要李治愿意,人给她又听她话,她何必四处寻人?
对,李初暗暗点头,深深地吸一口气,“父亲以为我能做成吗?”
李治听了李初前面一半的话,打量李初的眼神都不一样了,确实,如果李初没有做出成绩来,至少在他没有穿上身上的衣裳前,李初说自己能做出什么样的布料,李治哪怕想逗女儿玩都不会轻易给李初太多的人帮忙,钱上面更会卡严了。
现在不一样了,真正感受到布料的奇特,连夏凉的布料都能做出来的李初,有什么是李初做不到的?
而且李初说起一系列的计划时半不是急于一时的,相反,她是完全一步一个脚印算计着的。
人可以蠢,但最忌急功近利,太着急的人最终的下场只有一个,李治看出李初的稳,心里对李初能做成计划中的事有几份可能更有数。
“若是依你的打算,凭你一人之力你打算用多少年做到让天下百姓都穿上你的衣裳?”李治想知道李初对诸事有多少的成算。
李初道:“至少十年。凭我一己之力很难做到,我需要慢慢挖掘可以信任的伙伴,一起做成。而且钱少想做太多都不行。”
计划的年限多少年可以达成,李初何尝没有数,不过凡事一步一步的来,不着急,先把基本的问题解决即可,其他的都可以放放。
“十年的时间。”李治脑子飞转,十年的时间可以看出李初并不心急,她有心达到的目的并不着急于一时做成,而是想一步一步的去做到,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