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是她自己实验书本得下的结论,并未为外人所知,更别说用在古籍上了。
在大三下学期的时候,古如月就开始参与了蔡教授主持的一项修复工作。
然而有些东西想起来简单,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她能用符的机会小得可怜,太多人盯着了,有个什么变化,一下子就被发现了。
所以她也不敢轻举妄动。
不过参与工作也不是没有好处的,她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根本就不会写的知识。
古如月利用符折腾出来的几样具有针对性的东西,还是只有她自己知晓,只能带在身上,等待着机会让样品出现在教授的桌上。
很快的,机会就来了。
古如月不知道蔡教授从哪带回了一本用密封透明袋装着的古书,上面还沾满了黄色的泥土等。
很明显的,这是一本刚出土的古籍,从封面看,字体很模糊,无法分辨出年代。
蔡教授似乎很着急,把大家都召集起来,商讨如何在不损伤书的情况下,把那些泥土去掉,同时去掉纸上的水气。
因为这本估计已经非常的脆弱,纸质稍微一碰就要化为粉末。
但是整个文物界都特别重视,因为这上头可能记载着从未现世过的内容。
若是别的,大家可能还有办法,可是这样脆弱的东西,好像已有的任何手段都无法用上。
古如月看着那本书,不知道怎么的,突然就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她感觉到脑海中的符篆大全似乎也有一些活跃,这里头有关系吗?
她不想在这么多人面前出风头,便低着头没说话。
蔡教授失望地揉了揉额头,他们都想不出办法来,怎么能指望一群学生呢?可是这次的墓并不普通,出土的文物怎么会普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