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种植区域的扩大,丰收农场的灌溉系统也需要随之扩建。
曾经的老议题又被提上了议程:钻井、打井。
这次农场知青开挖井讨论会,曲成圆不像之前那样只是做个背景板,她积极参与,听不懂也在做笔记,她也想多学些知识。
以前以为打井只是挖一个很深的坑,只要坑够深,地下层里就能出水。
直到仔细听了,才知道这不仅是个技术活,还是份危险的工作。
起因是新打的井口出了事故:挖井的知青急于求成,见到湿漉漉的井壁,想到即将涌出的地下水,没有按照挖一层土后架一层井膛木,挖得深了些,结果造成井壁塌方。
幸亏当时人反应快,及时逃了出来。
放在以往,塌了的井意味着前功尽弃。
知青们的意见很快分成两队,一部分知青不愿意放弃打了半个月的井,想继续工作。另一队的知青则认为该及时止损,选择新址。
郑雨泽作为水利专家,正在给他们画图分析:“塌方后的井,下层的土质已经松垮。你们看,会形成这种形状的结构,如果继续施工,极容易再度塌方。”
“柏宣同志不是说,也可以修复吗?”管涛提问。
柏宣点点头,“没错,这十几米的井壁需要先清理,再重新用井膛木填土夯实,等清理和修复工作完成后,恢复到塌方前的深度,才能继续向下挖。”
画图、数据、测算、经验辩论双方意见一时僵持不下。
柏宣向王指导员申请:“我测算过,砂层只有5米,修复后的出水率在75,所以我想再试试那口塌方井。”
王指导员一时犹豫不定,皱眉思考着,默默掏出烟。
柏宣又补充一句:“我亲自下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