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收来的银子处理好了,郑颂贤趁着还没到秋收,要重新丈量镐京下辖各县的田亩。
馆同知私下里劝郑颂贤,“郑大人,田亩之事,上任知府大人已经查过了,郑大人真要重新查吗?”
郑颂贤看了馆同知一眼,“馆大人,查个田亩,又不费事。本官听说仍有豪族隐匿田产,不查清楚,岂不是有碍他们的清白。”
馆同知想了想,“郑大人把银钱都散了出去,下官佩服。下官只想劝郑大人一句,若是想立大功劳,查也可。若是想升官发财,倒不必如此。”
郑颂贤放下笔,“馆大人,本官若只是想升官发财,当日就不必离京了。翰林院散馆前,本官教皇孙们读书,在御前听差,这还有什么不满意的。本官就是想知道,这天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东西南北各处的百姓,到底在过什么样的日子。本官临行前,陛下告诉我,怀瑜呀,天下太大,朕去不了,你替朕看看西北,都说那边穷,朕想知道,百姓到底过的什么日子。”
馆同知双手对着京城的方向拱手,“陛下圣明。”
郑颂贤看向馆同知,“馆大人,你年过四十,做了五品同知,我想问你,愿不愿意随我一起,把这镐京城变个样子?”
馆同知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此人虽然是他的顶头上司,比他儿子还小几岁。馆大人在他身上看到了和上一任知府完全不一样的气质,他身上的干劲就能感染人。别说他这样四十多的人,连那些平日里有些懒散的衙役们,这些日子都紧绷了起来。
沉默了半晌,馆同知问道,“敢问郑大人,想让这镐京变成什么样子呢?”
郑颂贤一笑,“总会比现在的更好。”
馆大人想了好久,忽然俯身,“愿听大人差遣。”
郑颂贤抚掌,“好,馆大人,明日起,咱们就开始行动吧。”
要重新丈量田亩,必定要调动许多人。郑颂贤参照了当年柳巡抚的做法,把镐京府衙里所有人都调动了起来,还问韩总督借了一队人马,防止有人捣乱。
他去借人时,韩总督有些犹豫,郑颂贤许诺,借人期间,他自己包了士兵们的吃喝,又再三保证,绝不扰民,若能查出结果,今年税收涨了,奏章上必定如实相告。
韩总督倒不在乎能不能得这么点功劳,想到这位年轻人和当年的陆侯家有些关系,韩总督看在陆侯的面子上,给了郑颂贤一队人马。
刘悦薇也开始忙碌了起来,她把镐京城看了个遍,决定开一家金缕阁分店,大掌柜都有现成的,招财!
招财有了开云南分店的经验,二话不说,立刻就去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