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盂兰盆节,已经被佛家搞得不伦不类,行香拜佛是个人自由,没必要进行指责,但攀比就不对了。
用供盆暗自较劲!
对标地官赦罪日的盂兰盆节,所宣扬的就是竭尽所能去供奉,让高僧们吃饱喝好,如此方可减轻祖宗罪孽。
而你一个四品官所捐,竟不如五品官多,莫非不孝顺?
不孝!
那当什么官?
谁给寺庙送的东西多,谁就孝顺,谁就有面子,谁就能扬名。
类似于后世去寺庙烧香,九十九套餐、九百九十九套餐、九千九百九十九套餐、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套餐……
和尚不断暗示香客越贵越好,佛渡有元人。
最关健之处在于,历朝历代将这个跟孝道连在了一起,自下至上,攀比成风,宁可自己吃不上饭饿死,也得想办法往寺庙里送。
至于真饿死了……
问题不大!
佛家宣扬,今世本就是为受苦而来,各位善男信女这般虔诚,死掉也是好事,下辈子一定享受福报。
“下次得上书朝廷,禁止此等铺张之举,三根香即可,心诚则灵。”
中元节都不忘谏言,孟道长真没白吃国家禄米,而且他还觉得,厚葬之风也需要打压一下。
太史局不少同僚经常说,这种风气如今又兴盛起来了,早在太宗贞观年间就有此论:
虽然为亲人送终的各种做法,已经详细地写在各种礼仪法典中,失礼违法的后果,刑罚上规定的也很清楚。但一些人还是以厚葬来奉终,以建筑高坟来行孝,为死者准备的衣衾棺淳极尽奢华。
民间一些贫因者,为了厚葬甚至不惜倾家荡产,这种做法实在是徒伤教义,无益泉壤,为害太深了,以后这种现象应该加以禁止。
那时候,唐朝建立伊始,百废待兴,丧葬上就沿袭隋朝,有铺张奢侈的苗头,但却及时被朝廷止住。
但到了今上,随着经济恢复与发展,厚葬之风再度盛行起来。
此外,二圣本人还带头……
渐渐地,民间已经有了这种说法:
追天伦之厚情,悲同器之生落,感孀妇之昼哭,念孤女之号擗,尽力竭财,以资窀穸。
厚葬亲人,已开始深入百姓观念之中,宁可倾家荡产也要如此。
诚然,朝廷已经有大臣注意到此事,已故宰相萧瑀率先践行薄葬之风,遗言:我死后只穿一件单衣,棺材必须轻薄,里面放一张席子就好,儿孙不许增加别的东西。
前几年病逝的刑部尚书卢承庆亦是如此,叮嘱儿孙务必用寻常衣物装殓,坟墓高度能让人看到就好,墓志铭只记录官职、爵位、年代,其它修饰一概不要。
此时此刻,走在佛寺之内,听闻孟凡所言,上官婉儿心中一惊,凑到他身边附耳说道:
“郎君,此事得审慎而为。”
衮衮诸公都在助长厚葬之风,穷奢极欲,清流越来越少。
龙朔二年,为巴权臣结李义府,在其改葬祖父时,惯于溜须拍马的三原县令,私自征发百姓为其服役。周边七县的县令一看,生怕被比下去,连忙带领青壮丢下农活,过去免费为其祖宗修坟。
不仅如此,高陵县令张敬业胆子太小,担心自己的忠心没被李义府看到,亲自在工地上干活,不敢偷懒。
堂堂县令呐,本该为治下百姓谋福祉,结果去抱权臣臭脚,把自己累死了!
滑天下之大稽!
而朝廷非但没有下旨训斥追责,反倒是听之任之,李义府早就死去的祖父再葬那天,王公大臣纷纷送钱送物,为其添置陪葬品,车队排了七十里,从长安灞桥排到三原县。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这里面水很深。
不过,上官婉儿眼见孟凡似乎没把自己的话听进去,心中暗暗着急,纵然有二圣宠信,可以通幽及玄,也必须慎之又慎。
要知道,不止佛门,很多道士也借此大发横财,要是把两教高人、朝廷百官全部得罪齐……
“放心吧,我心里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