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它非常难以伪造,假的铁钱轻重不一,而且非常脆,很容易就崩口了,但钢钱不是,它坚韧又坚固,用普通的非上党刀劈一下就知道真假了。
世家大族当然也喜欢这种钢钱,所以如今能收钢钱的,大家都不收粮收布来当钱了。
上党还有一种极漂亮的纸凭证可以做钱用,但那都是大商户才见过的,段文鸳做为碣石港的投入人,也就见过那么一两次,每次他的兄长,如今的大单于都把那些色彩鲜艳又好看的凭证做为收藏,不愿意给别人看。
唯一一次拿出来还是和辽东的校尉买马匹,那凭证被厚厚的樟木盒保存着,他给出时,仿佛的手都在颤抖。
段文鸳忍不住拉住一名渔夫,问道:“那么多的鱼,谁买啊?”
他看着那巨大的铺子,后边有个很大的烟囱,上边冒着滚滚烟尘,通向高空。
那渔夫看着这名少年衣着不凡,不敢怠慢,立刻小声道:“那是官家的铺子,草民每日打来的鱼,都是送到此地。”
“那么多鱼,不怕坏吗?”段文鸳奇怪地问。
“不怕的,”渔夫看那烟囱的目光充满了喜爱,仿佛那不是一个烟囱,而是自家的儿子,“那烟囱下有个大转炉,足有七层,里边的架子都是可以转动的,鱼从第一个架子进去,出来时就已经半干了,后边的就可以直接放在外边挂上,一天可以烤干两百多石的鱼呢。”
他们这些渔民,以前日子过得极难,鱼难保存,挂出的鱼获要费心收拾还要补网晒网,挣到的也将将能生活。
如今却不同了,郡守开出海港,还教会了他们辨风识浪,渔网坏了,可以让人修补,只需要不多的钱,就可以借到一张好网,他们有了更多的捕鱼时间。
更重要的是,如今再也不怕鱼多烂去,都可以卖给的官家的铺子,价格公道,以前他们视捕鱼为生死之祸,如今却是再也不怕了。
段文鸳听说这些,一时恍然,他说这些天怎么渤海送那么多鱼干去碣石港那边呢。
不过这确实是好东西,这鱼以盐腌过,对于少盐的草原人来说,比光买盐更合适,且海鱼刺少,是很受欢迎的品类了。
他带着手上千人的鲜卑儿郎歇息了一会,便在一位渤海管事的带领下前去驿站休息。
只是这驿站未免有些太大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