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鸡一只鸭五斤肉可以管一个月,一筐子瓜果蔬菜可以管十天,两批粗布也可以管半个月,十双鞋底也可以管一个月。
蒙学包了孩子的午饭,每季两套衣服鞋子,笔墨纸砚书本都不用准备。
村民大多愚昧淳朴,但是并不代表蠢,他们清楚的知道两方的价值实在差太大,他们不懂人家图什么。
但是村长和一些聪明的老人看得多听得多,就知道对方图什么。
富贵人家大多数都会这样,有了钱财都会想着造福乡里,这是为子孙后代积德的好事。
村里人立刻也明白过来了。
白桃村的富裕人家也有,但并不是大富和普通人家也没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整个白桃村并没有受到过这种来自富豪人家的善意,但是别的村子有过这种富贵还乡的人家,一般都先回来修缮祖宅祖坟,然后就是为村子里修桥铺路,接着就是建私塾资助乡里有才华的年轻人。
现在想想这新来白桃村定居的息公子和息夫人可不就是富贵还乡么?之前大多数村民都因为他们家盖房子的事情赚了一笔为数不小得零花钱。
果然没两天村长就招呼大家,息公子要盖新房子给孩子们上蒙学用,并且还要给村子修桥铺路。
家里又热闹起来了,白熙泽把事情全权交给村长,自己陪着雷卿画图,然后来往于临江城的木匠店,铁匠店,书店当然还有成衣铺。
俗话说得好,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乡下八九岁往上的孩子就开始了,吃啥啥不剩,半夜饿醒的生活。
这时候有一个地方只要少少的一点东西就能喂饱孩子,有衣服穿,有鞋子穿,还能认得几个字,村民们是十分期盼的,也知道贵人是要造福乡里补贴他们这些乡亲,所以村民们几乎把能送来的孩子都送来了。
白熙泽和雷卿以为读书这件事情,对村民来说可能并不重要,而且也可能会有很多人家要把孩子留在家里干活,所以预计可能收到的孩子在三十个到五十个之间。
谁知道他们从村长那里足足拿到一百二十多个孩子的名字,这个规模就有些大了。
村民:孩子干活可以出门前,回家后,不耽误的!
因为事情出乎预料,原本准备点心午饭让雷卿来,白熙泽搭把手也忙得过来,但是现在就是雷卿想做大锅饭,白熙泽也不愿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