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次之后,刘三太太就明白,她儿女的婚事是指望不了两位嫂子的。
可问题是,三太太丁氏的娘家太拿不出手了,哪怕名义上是五品官,但在王府里待得久了,往来皆是勋贵人家,她愈发得看不上她的娘家人了。
再者,本朝还是很讲究高嫁女低娶媳的,假如非要考虑娘家人,她倒是宁可让自己的小儿子娶了娘家的侄女,但断然不会让她的女儿嫁过去的。
她的女儿论相貌身段,并不比嫁到了安平王府的刘韵差,就算比不得刘韵嫁得好,也不能太差吧?再说了,刘韵也不过是二房的嫡女,还仅仅是名义上的嫡长女,她的女儿才是三房真正的嫡长女。
所谓长女,有些讲究的人家是只愿意迎娶真正的长女,即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底下有弟妹的那种。而刘韵其实不是,她前头两个嫡兄,与其说她是长女,不如说她是深受父母兄长疼爱的幺女来得更为妥当一些。
相反,三房那头,三太太丁氏生养了两女一子,头两个都是闺女,最末的才是儿子。尤其是她的长女,她自认为教养得极好,并不比刘韵差。
可偏生,就欠缺了一些运道。
这厢她正在为女儿的亲事犯愁,那厢就传来消息,说上次才来府上住了小半月的乡下老太太又来了。
再之后,不好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过来。
先是刘二太太又办了场小宴,请了几个孟家的小姑娘,恰逢刘韵回娘家,又有世子妃并大房的另两个儿媳作伴,当然刘韵的亲大嫂也在,据说宴上的气氛好极了。
但就是这场小宴,请了杨冬燕到场,却并未通知三房这边。
等于说,大房二房的儿媳妇们都到了,外嫁的女儿也在场,并孟家的姑娘们,却口称家中小宴,独独撇开了三房的两位嫡女。
当然,大房二房的庶女们也未到,那头是个什么反应,刘三太太并不知晓。确切的说,她没心思考虑这个,在她看来,小妾生的能同她亲生的相比。
可再接着,府上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接连又办了两场宴请,都不是大范围的,请的人家也都次于永平王府,有依附王府生存的小家族,也有爷们官场上的下属。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刘三太太要是再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她就真傻了。
很明显,府上就是在为某人的亲事操心,但为了谁呢?王妃和刘二太太显然不是那种会为了庶出子女劳心劳力的人,加上每次小宴,杨冬燕必在场,这答案不是明摆着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