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比自认有经验的“中年人”和已经成年的动物更难驯的了。
要是驯化他们的人是在他们眼里应该听他们话的“孩子”训练难度更是超级加倍。
无论英子强调了多少次温度、湿度控制, 多看温度计湿度计, 干妈和王老美总会以“差不多”看着还可以这类的理由将英子的话当成耳边风。
英子只能让她们一次次的“交学费”, 豆芽小,豆芽细了, 豆芽成品率降低了,每一次都有各种小问题。
“是不是你的方法不对啊?”
“我说了多少次要保持住温度和湿度?”英子反问他们。
“净瞎教,我没用过什么温度计和湿度计每次生出来的豆芽都可好了。”甫秀花直接甩脸子。
“英子, 我听人说生豆芽得加东西,不然容易烂。”王老美则是用另一种方式找捷径。
“纯手工豆芽, 想要卖得比别人好也比别人贵, 靠得就是什么都不添, 就算在夏天, 他们卖一斤一块钱, 我能卖一斤一块五, 每天都是我的豆芽先卖完, 城里人不像屯子人, 啥都看钱,他们讲究口味!一个个嘴刁着呢!有些人家吃豆芽都是掐头去尾的!人家不在乎一斤贵五毛钱, 在乎的是味儿。”
“那这些豆芽也不能都不要了啊!”甫秀花看着那些达不到“标准”的豆芽直心疼。
“想留着啊?你们自己卖去吧,我不出面,砸了牌子以后我买卖没办法做了。”到现在还有人看见英子在出地摊会过来问英子为什么不生豆芽了, 她不卖豆芽,别人生得豆芽都不好吃。
王老美拉着英子的胳膊哄,“不能卖钱,做卷饼总行了吧?”
“行,卷饼的面你记住比例和配方了吗?”
王老美从口袋里拿出皱巴巴地配方,“记住了。”
“在家多和几次,自己找找自己的规律,人家也未必百分百全告诉你,卷饼实际是一家一个味儿,区别都在面上。”
甫秀花瞧着英子的态度就有点不舒服,她是女儿啊!是两人的晚辈,怎么一直跟长辈用这样的语气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