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嘛,一年到头除了农忙时节忙之外,余下的时候都闲,尤其是东北的农村,冬天讲究猫冬,那个时候又不兴外出打工,一家子大大小小除了串门子、看牌、打麻将没有别的事。
王老美是个有心计的人,一收完秋,就在家里放牌局,常年不断人,这些人各个都要逗一逗英子:“你是哪家的孩子啊?姓啥啊?咋搁别人家呆着呢?”
英子小时候不懂,大了懂了总会眼睛一瞪:“我姓甫啊!咋地!?”
屋里屋外就会爆发出欢快的笑声。
二舅妈就会拍她后背一下子,“对!这是我姑娘!姓甫!”然后抓一把苞米让他们三个小孩去老甫太太屋里烘苞米吃。
除了烘苞米之外,大哥铁力还会带他们烘黄豆、烘土豆、地瓜,彼时家里还没有炉子那种奢侈品,取暖靠的是火盆,他们把苞米粒和黄豆放到火盆边上慢慢烘,烘熟了之后,也顾不得烫嘴,抢着往嘴里塞。
苞米粒吃多了倒没什么,黄豆吃多了晚上睡觉就会“当当”放屁,三个孩子都是跟着甫老太太睡的,晚上躺在热烘烘地炕上,跟过年放鞭炮一样“炮”声此起彼伏,臭气熏天,气得老太太隔着被子打他们的屁股。
至于挨揍、干活——这在农村孩子的童年里算事儿吗?是不是亲生的该挨揍的时候一样会挨揍,干活更是一个都不能少,从四、五岁开始就要做一些简单的农活和家务了。
英子机灵,眼里有活,嘴甜,会说话起就会哄人,表面上舅妈待她还比对小草好些,毕竟小草任性又爱撒娇,干活的时候总爱躲懒,王老美常说小草:“你就不能跟英子学学!一身的懒肉!以后到了婆家看你咋办哦。”
总而言之,七岁以前的时光,对英子来说是很幸福的,欢快的,除了偶尔会羡慕表哥表妹们有爸爸妈妈的疼爱之外,没有什么遗憾。
而老韩家——
韩老三两口子一开始不接英子还是有理由的,英子刚断奶的时候,甫秀花又怀上了,照b超看过了,是个丫头,五个月的时候去了卫生所做了引产,英子三岁的时候甫秀花又又怀孕了,还是个丫头,又做了引产。
英子四岁的时候,甫秀花总算怀上了男孩,但怀相不好得保胎,瓜熟蒂落生下来果然是个带把的,总算是“圆满”完成任务了,甫老太太去喝完满月酒回家就哭了,甫秀花本来是个壮实的姑娘,折腾了这些年,瘦得只剩一把骨头了,脸又干又黄,跟个老太太似的。
至于现在为什么不接英子,是因为她弟弟韩家宝身体不好,在三天两头的闹病,光伺候他还伺候不过来呢,多一个丫头片子太闹腾人。
这些理由是理由吗?反正当时的人觉得理由充分,再说了韩家也算讲究,韩老三年年都会送半袋苞米碴子,十块钱,两只鸡、几样点心来看老太太,这些东西一是尽孝二是当英子的抚养费,尽够了。
这种和谐的关系,在90年被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