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众人全都在整理当年先帝和吐蕃开战时留下的那些奏章和文书,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有用的东西来参考一下。
尤其是兵家,这次跟打了鸡血一样,在那里翻战报。
儒家诸子也在忙着看当年前辈们是如何在战争时抚恤百姓,征召士兵以及补偿牺牲将士的家人的。
若是前辈们的经验是好的,那他们就沿用,若是看上去很苛刻,比方对牺牲将士家人的补偿一直不能就位,那他们就改进。
在这样的趋势下,方明正早把考验未来女弟子的小事情抛到脑后去了。
国子监都这么忙了,其他朝廷大佬都是更加地很忙碌,兵部尚书尤其凄惨。
当时朝会上关于如何出兵吐蕃,帮助吐谷浑国主收复国土的事情,燕帝萧渊向朝臣问策,结果朝廷上下面面相觑,全部看向倒霉的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直接卡壳了,表忠心谁不会啊,但是,让他直接给个作战方案什么的,他办不到啊,至少当时在朝堂上办不到。
如今天下承平已久,兵部尚书也没正经打过仗,只是师从兵家,又去军队里待过,在州府当武官的时候剿灭过几伙土匪。除此之外,他就没跟人动过手。
刘温远自己知道自家事,别说他这个兵部尚书这么多年干得更多的活是指挥属下去押送救灾粮草或者是属国进贡的贡品,正经没打过仗,底下的士兵也是,这要是不提前做好万全准备,恐怕不是他们去教吐蕃国主重新做孙子,而是被对方重新教做人。
刘温远也知道虽然当时圣人没有责骂他,反而耐心地给他时间让他回去细想,但是想也知道,若是没能拿出切实可行的行军计划,那他还是自己辞职谢罪来得痛快点,至少不用担心战败之后,有何颜面面对帝王和百姓。
兵部尚书愁啊,他脑袋上本就不怎么多的头发都要快愁眉了,他并不是很想达成聪明绝顶的成就好吗?
刘温远想起他曾经的那个朋友,若是他在的话,一定能做得很好的吧。
他目光怅然,只能自己心里叹声可惜,却什么也做不了。
惆怅过后,刘温远作为兵部尚书还是得整理翻看先帝时的一些东西,当年的战报和邸报一份都不能漏,最好还要去询问一下有没有当年的老兵尚在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