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摧山降甘霖

昆仑一黍 无色定 2740 字 10个月前

赵黍凌空盘坐在九天云台之上,衣袂飘扬,宛如仙真临凡。

睁眼俯瞰,一株参天大树扎根在起伏平缓的丘陵上,树冠大放碧光,琼枝玉叶凝炼精纯生机,结化成诸般符篆之形,上下绕枝翻飞。

再次回到灵台墟,赵黍修为境界已非昔日可比,对玄圃堂的传承又有几分全新领悟。

如果说梁韬、葛仙翁这些精于外丹饵药的仙家高人,不约而同地用丹鼎火候喻指人身修炼功夫,那么玄圃堂的仙法则是将人身视为大树。

人身宝树扎根腑脏,吸雨露、沐光华,抟炼气机宛如树木生长,最终开花结果,便是凝就玄珠。

而正如树木果实也是另一棵树木的种子,依照《素脉丹心诀》所传,玄珠上升泥丸、再复返命蒂的过程,便似果实脱落枝头,另寻水土阳光恰切之处,重新萌发新芽。

这一棵重新萌发长大的“树木”,便被玄圃堂视为结化胎仙。相比起赵黍那实质可见的玉树宝杖,玄圃堂更追求“立无影、声无响”的通天建木。

玄圃玉册开篇总纲有云——通天建木扎根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赵黍起初并未看懂,以为是形容仙家洞天的景致,可是当自己结化胎仙之后,再回过头参悟《素脉丹心诀》,便大有豁然开朗之感。

放眼天地之间,草木种子可能因为风雨、水流、地势等等原因,去往和原株出身截然不同的环境中扎根发芽。

由于天时地利有变,再度萌发长大的树木也会呈现出与原株不同的形态模样。此等顺势而变、应机而化的境界,便是玄圃堂先人遍察草木所得感悟。

在常人看来杵在一地不会挪动的草木,到了仙家高人眼中,却蕴含了天地间生生不息的玄理妙道。

置身此间,看着玉树枝叶间符篆自运自演,赵黍心境宁淡超然,如今的他经历渐多,看待事物的目光也有变化。

世间生灵在不同处境下,有着各不相同经历,自然养成不同习性,推动着生灵依循习性做出各种选择。

可积习若深,甚至能够蒙蔽生灵体察世间,导致走上败亡绝途而不自知。

修仙之人若要追求长生久视的仙家大道,便要破除积习,从而呈现本来面目。唯有澄澈自明的道心真灵,方能契入恒常自运的大道。而一颗受尘埃蒙蔽的本心,也无法在长久岁月中坚守不失。

对于凡夫俗子而言,心境染尘、精神外驰,长生久视反倒成为折磨。

赵黍如今也渐渐明白,为何自古仙家飞升之后,大多不理尘俗。不止是因为在世间修炼时便渐渐远离尘俗,而且真跨出那一步之后,身心皆非凡俗可比。眼中所见众生物类等量齐观,自取祸福,仙家大可不必干涉其中。

至于苍华天君、玄矩、梁韬这种仙家高人,汲汲于干涉尘世,其实才是少数。即便是赤云三老这种,已经属于尘世少见的高人,可对于洞丹元君而言,估计也只是阅历尚浅、仍需修悟的小儿辈,他们的厌弃怨恨之意,根本不值一提。

一念及此,赵黍只觉道心大畅,身形轻若无物,修为又有几分精进。

到了赵黍如今这等修为境界,已经要考虑未来所求道果。只是相比起胎仙出窍、炼就真形法体,赵黍还是更偏向走哺育胎仙、超凡入圣的路子。

一来赵黍修炼仙法大多珍视形体,未到万不得已,赵黍不打算舍弃原身。二来赵黍有立身成坛的法事之功,未来胎仙内化、法天象地,于科仪法事一途将有远迈赞礼官前人的成就。

其实现在的赵黍,单论法事之功已经十分高深,呼风唤雨对他来说,乃切实可行之事,并非赞誉之辞。

只见赵黍缓缓吸纳,灵台墟内顿时狂风大作,地上草木受到牵引,好像有灵性的小人般,纷纷朝着天上赵黍倒伏朝拜,整座福地道场也以赵黍为承枢运转之基。

连续一刻不停地吸气过后,赵黍再微微张口吐气,此时不止口鼻,半仙之体千万孔窍一齐鼓荡,足下云生五色、胸腹碧光溶溶、顶现紫华圆光,三家仙法传承未见扞格,彼此勾连贯通,一气冲融。

于此同时,灵台墟半空乌云翻腾,雨水洒落福地道场,转眼浇湿了大片灵圃药田。

“修真福地,本就是夺天地造化而成。尘世汹汹,与其闲置无用,不如复归天地、滋养众生。”赵黍仰天拱手,他也不知是否真有仙家留意此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