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似懂非懂的点点头,认可沈淮所说的话。
韩婉来信的事情很快就被抛到了脑后。
沈淮本来想回去祭祀,但是三姨又一封信寄来打乱了他的节奏。
老人去世是三个月前,也就是秋天的时候,这封信是上个月从隔壁省寄来的,信上说,沈淮的几个舅舅把老人的房子和地占有了,老人死后三姨成了无家可归孤家寡人,三姨这辈子命很苦,年轻的时候丈夫的早,含辛茹苦的拉扯几个孩子长大,他外婆八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不能自理了,是三姨一个人一直独自照顾老人,其他兄弟根本就不管。
但是老人死了以后,所有人都来分遗产,什么值钱的都不放过,三姨孤寡半生,最后连个落脚的住所都没有,她没了地方住以后就去儿女家寻求帮助,不过在几个儿女家待了一段时间以后,在儿女家也成了多余的人,虽然表面上不说她,但是好几次暗暗地都说,她是个吃白饭的。
她存在影响到了儿女家庭不和睦,夫妻关系不和谐,就是因为多了自己这么一口吃的,就觉得非常不舒服。
特别是几个孩子还暗搓搓的较劲,本来说给她养老,每家养半个月,到天数一个小时都留不下赶紧催她去下一家,下一家则是买了什么好吃的好喝的,在她来的那天全都藏起来,等到她走了再拿出来吃,生怕了其他儿女多占了便宜,自己吃了亏,感觉养的都是一群白眼狼,根本就看不出来人任何孝顺。
这些日子以来,苏万华一直生活的水深火热,完全没办法在继续和儿女在一起了,她趁着自己能动,赶紧想要给自己找条活路,要是以后自己身体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在落在儿女手里,这晚年生活必定凄惨无比。
苏万华不能留在原来的家乡,要不然根本摆脱不了这些儿女,所以她就想着能不能上梧城投奔来投奔自己的外甥,再城里找份刷碗的活也行,总比在家里受儿女的折磨强,所以给沈淮赶紧寄了信,也是想问问能不能接受自己过去。
毕竟一个老太太到哪里,哪里都嫌弃,谁愿意好好的日子,突然来一个亲戚过来打扰,还竟是添麻烦的事情,自己活了这一辈子,总算是看明白了,人老了以后再怎么都不受欢迎了。
她要是有一点办法也不能给沈淮添麻烦,真的是走投无路了,要是其他的老太太估计也就默默忍受,郁闷而死,但是苏万华还不到六十岁,身体都还很健康,要是就这么认命,怎么都不甘心,所以如果没有接到沈淮的回应,她也就放弃这个念头了。
沈淮看信件的时候,陈媛也在旁边,两人商量了一下这事情该怎么处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三姨感激脱离那个环境,坐火车来梧城,所以第一时间用单位给对方发了电报。
因为发电报还能快一些,写信的话三姨可能还要在那种环境生活一个月,到时候好好的人都给折磨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