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俞峰唱过的为数不多的几首慢歌之一。
宋谅将《当时的月亮》改成了乡村民谣风,然后宋谅很体贴的给俞峰发了一把吉他。
宋谅道:“见谅,制作时间挺赶,整个团队都在忙网剧的事情,没找到人编制,今天只能你自个儿上了。”
说着听客气,但俞峰和他经纪人都听出了那点不易察觉的不留情面。
俞峰接过吉他,点头:“好。”
没什么可说的。
虽然如今的宋谅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造神的圣手,但在这个圈子里,他仍是那个曾被音乐人梦寐合作的神级人物。
俞峰最红的那个时候,公司千求万求也不过就求来了宋谅的一首曲子。如今能得宋谅亲自操刀改编,想想也算是无上光荣。
好在俞峰是真正的喜欢音乐,这些年虽然商业不断又企图转型影视,却从来没有真正的手生。
进入录音棚,俞峰坐下,挂上吉他。
好整以暇,宋谅打开麦道:“开始吧。”
俞峰很少唱慢歌,并不是因为他的音色不适合慢歌,而是因为如今的商业音乐不适合慢歌。
专辑不好卖,只能通过不断的巡回和商演来获利。
而为了更适合舞台,资本更喜欢那些能让全场嗨爆的动感音乐。酣畅淋漓,能让人沉醉其中的最好,舞台的表现力成了不可忽视的一方面,谁也不希望商演请来了一个冷场歌手,所以俞峰的代表作也都是快歌。
然而实际上,俞峰的音色很能经得起低语慢吟,他其实自己也知道,他在中低音区转化时的感染力要比高音的爆发力更感染人。
宋谅拿着耳机侧头静听,良久后,对乖巧坐在身后的俞峰经纪人道:“很难得,居然没有变油腻。”
他对流量的偏见,大多来自因为资本助推后流量收割的容易,大多歌手进入了更加急功近利的商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