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页

“我知道大家心里的担忧——”白杜耐心的说。

“——不是担忧,是着急,”文江出身的副将说。“我娘和我老子还在里头,不知道他们·······不知道他们·······唉!”

“都是他娘的狗倭寇!老子操他百代祖宗!”另一个安泰军副将忍不住破口大骂。“还有东南商会那帮王八蛋!助纣为虐!他们当初觉得自己可厉害了,能控制住倭寇啊!他妈的现在倒是给我控啊!一个个被倭寇吓破了胆,心甘情愿当倭寇的狗去搜刮百姓的粮食!他妈的这群王八蛋,把百姓的粮食都搜刮走他们吃得完吗?撑死他们!撑死他们!”

“他们当然吃不完,”李令姜走过来说。“他们把粮食都装船运回倭国了——倭国前些阵子地震,现在正缺粮。”

“自己缺粮,就来抢我们的粮?这是什么道理!”几个副将异口同声的怒道。“都是爹生妈养的,这东洋鬼子怎的这般歹毒!”

“还不是赵汝成那帮王八蛋引狼入室!现在好了,倭寇也不听他们的话了,不知道这帮王八蛋现在回过头去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没有半点后悔!”文江出身的副将说。

“他们怎么可能后悔,”白杜阴沉沉的接口道。“他们眼睛里只有一个‘利’字,什么仁义道德,什么家国情义,在他们眼里一文不值,还不如他们仓库里的绸缎!”

屋子里安静了下来,人们不约而同的叹了口气,默默认同了白杜这句话。东南商会出面,纠集力量替倭寇到百姓家里强征粮食。这几个月听说每半个月就要来强征一次。百姓们千方百计想要藏起一点粮。可最后都难逃征粮队的苛刻。东南三省,稍微富庶一些的地方百姓还勉强可靠着残余的粮食充饥。相对贫穷的地方如文江县······早已被倭寇变成了人吃人的人间炼狱。

为了生存。文江百姓从上个月就开始吃野菜树皮了。文江是个大县。百姓生计严重依赖文江漕运。如今文江被倭寇把持。百姓不但无法靠漕运维持生计,连从文江里捕些鱼来果腹都已是不可能。燕军派出斥候乔装绕道进入文江打探情况,发现百姓已经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情况。

“真的不能再耗下去了啊······”路大宽叹息道。他摇着头在桌边坐下,语气沉重的说:“再这么耗下去·······城里就不是易子而食的问题了。唉!”

他神态凝重,紧锁的眉头之下是纯然的担忧。李令姜知道他想起了什么。同安泰军这些从小活在富庶之地的南人不同,路大宽是从西北的死人堆里爬出来过的。人吃人的惨剧,也许他已经不是第一次耳闻目睹了。现实让他比所有人都清楚饥荒的可怕,因此比所有人都迫切的想要攻进文江城去。

燕军的粮食很充足。除了武器和部分布匹短缺,他们实际比文江城里的百姓过得要舒服得多。可是任燕军粮食再多,再想帮助文江百姓。粮食运不进去也是白搭。

“陛下方才送来的加急让我看看,”李令姜对白杜说。“他们到哪儿了?”

三天前李持明让人给李令姜和白杜送了八百里加急信。西北局势已定。察必的二十万大军已经退兵。原因无他——翃兵和燕山铁骑这次是拼了命去打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已经退无可退,身后就是城邦,是他们生生不息延绵几代的地方。是他们现在的家乡也是他们孩子将来的故乡。失去土地,失去城池,失去一切。西北汉子们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好日子才过了几天,才不会这么轻易拱手将故土让与他人。不过几场交锋,察必人已经明白了这是一支怎样的虎狼之师。尤其是燕山铁骑和霹雳军的完美配合让他们惶恐不安却又不得不承认——曾经横扫六合的燕国大军,又回来了!

察必人不敢妄动。只得停战议和,落寞退兵。李持明并未因他们战败而穷追猛打,像他们那般逼迫战败国家签下不合理的契约。他只是让人在郭穆勒北的风鹞子林外立起一块古朴的石碑,上书几个血红大字:限胡石。

燕史曰:限胡石出,西北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