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持明猜得没错。第二天一大早,还未等宫中发丧,全京师就已经传遍了——“太后张氏,暴毙而亡。中毒身死,龙为其防。”
这几句话,不是人们随口编出来的,不是老百姓自发造出来的,而是一夜之间,在全城通过不知何种方式流传起来的。四句十六个字,如同一个世上最恶毒的魔咒,在一夜之间刻进了所有人的脑子里。并在天明时分迅速在城中扩散开来。所有百姓都在嘀咕这十六个字,所有人都遮遮掩掩的观望着皇城的动静。可你若是问其中任何一个人这话是谁告诉他的,他会告诉你是邻居。你问他的邻居,邻居会说是邻居的邻居。传播流言的人无穷无尽,却始终找不到源头。于是后来,这短短十六个字,在燕国历史上拥有了自己的专属称谓——“妖言”。而这次传谣事件,史书称之为“妖言惑众”。
在当时,没有人知道“妖言”的制造者是谁,源头又是谁。而后来,所有人都知道了,这是一起由陈党策划,针对皇帝发起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政治攻击。
“中毒身死,龙为其防”这八个字中,已经堪称露骨的指出,太后张氏的死,是皇帝李持明制造的。百姓们对这个没头没尾的谣言深信不疑。毕竟第一,所有人好像都这么认为,如果自己不这么认为,会显得他很笨。第二,人人都知道最近皇帝刚封了永嘉郡主为永嘉公主,而坊间传言,太后对于永嘉这个便宜女儿不甚满意,迟迟不下懿旨为公主正式册封。听闻皇帝对此已和太后争执了数日,双方僵持不下。民间断定,秉性孤直的太后大约是看不惯败家皇帝这种任人唯亲的德行,这才坚决不允,从而招致皇帝忌恨。引来杀身之祸。百姓们相信,李持明这个狗皇帝一直吃人饭不干人事儿,太后又不是他亲生母亲,那李令姜却是一直很得他宠信。为了李令姜而谋害太后,在这位这儿,也不是不可能。
这个论断一出,瞬间就占领了大街小巷茶余饭后的闲谈时间。原本前些时候因为“郡主风评被害”事件对皇帝略有好感的民众,立刻就又站到了皇帝的对立面。一些百姓甚至痛心疾首的表示:李持明这个为人不仁的皇帝!当初就不该相信他!连孤寡老人张太后都能害死,当初那些官员被他说成是惑乱人心造谣郡主,大约也是李持明的圈套罢!这个永嘉郡主这么能生事,近来的哪件大事不是她引出来的?由此可见,这女人定然不怎么贤德。贤德的女人怎么带来这么多麻烦呢?永嘉公主,扫把星,大麻烦!
消息传到李令姜耳朵里,李令姜翻了个白眼。她对李持明说:“这些人没有脑子的吗?人家说什么他们都信?”
李持明不置可否,并对李令姜露出了她近来已经熟悉的苦笑:“他们人多,他们声音大,算了,时间会证明谁是对的。我现在也没心思去跟他们纠缠那么多。先把谋害太后的凶手找到是正理。”
他派人夜以继日的调查去了,自己也跟着心急如焚。李令姜担心他的身体,便自作主张留在宫里陪他住下,同时悄悄帮他盯着日常饮食。那些人能把断肠草混进花茶里毒死张太后,就可能把什么毒药混进李持明的食物里。李持明被这些事情弄得焦头烂额,大约已经忽略了这个问题。可李令姜却不敢大意。
太后暂时停灵在慈安宫里。有时候李令姜从慈安宫外经过,就能看见里面负责看守的宫女太监神情木然的守着一具棺椁。她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了李持明对于这座偌大皇城的不信任和恐惧,这里真的太像一个大墓了,埋葬了许多曾经鲜活生动的人,如今他们都成了尸体,灵魂被这座皇城吞噬,成了它维持自己阴森气质的新养料。
“当年宪宗的孩子都是怎么死的?”李令姜同李持明说。“我记得你说过宪宗的几位太妃都是安分守己之人。可孩子却莫名其妙的接连夭折。包括宪宗本人,诚然有多年积劳成疾的原因。可他去世时才不过知天命之年,而且原本身体很健康,不知怎么的好像一夜之间就不行了。及至驾崩,也不过不到一年时间。”
李持明不说话,只是沉默着看向手中的奏章。陈党又开始了,接二连三的上奏章让皇帝快些把太后下葬,不然于理不合。同时在奏折里暗戳戳的指责李持明和太后关系有异,令太后之死疑窦丛生。
他“欻拉”一声撕烂了一封精美的奏折,反手扔进脚下的木头盒子里去了——那里堆满了阴阳怪气讽刺他的奏折和指责他怠慢丧仪的奏折,好像无数张恶毒的嘴巴,隔空对他发起攻击。李持明觉得很疲惫。他用手撑着头,觉得自己头顶的玉冠好像有千斤重——不,不是玉冠有千斤重,是他的脑袋有千斤重。
张太后还在时曾对他说过,你当了皇帝,若是你想做个昏君,那你便是天下最强大,最不好惹的人。可你若是想做个明君,那你就得成为天下最委屈,最任人宰割的人。看似是你身在高位大臣们身在下僚。可其实同那些士大夫比起来,你是弱势的。你的一言一行,都落在人家眼里。稍有不慎你便要被骂,被责,被明嘲暗讽。你若是做明君,你就必须承受这些。因为真理总是掌握在小部分人的手里。大部分人不知真理为何物,他们很短视,只能看见手心里那一点。然而他们又总是声音大,总是人多。你想实现更伟大的利益,你就不得不跟这些人斗。你不但得斗,你还得忍。成大事,不忍不行。
那会儿他刚利用暗杀事件弄下去一批陈党,正是沾沾自喜的时候。他对太后说:“您放心,我呢,别的不会,忍这件事我可是最在行了。”
天天忍,夜夜忍。他为了燕国,忍的简直要发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