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这是摆明了态度,不会给钱。李持明没办法,又打起了自己内帑库的主意。李令姜听说了之后把他拦住道:“我名下不是还有一些庄子田产么,都拿去卖了,能凑一大笔。拿去给翃兵和霹雳军的兄弟发军饷吧!”她这话一出李持明登时愣住,随即眉头拧成了麻花道:“这算什么?我李持明竟然无能到这般地步,要让小妹替我出钱出力?”他烦躁的用朱笔在陈党大臣的奏折上打了个叉,向后仰躺在龙椅上叹了口气。“不用你那个,”他闷闷的说。“翃兵团结,虎臣应该也能稳住他们。霹雳军这边我亲自去北大营说。先给弟兄们发放一部分军饷。户部这个大户,我这次是吃定了!”
他当真立刻给邓虎臣去了密信,又令福禄寿备驾,亲自到北大营说去了。临近黄昏他从外头回来,一边进元和殿一边脱了斗篷,随手丢在地上。福禄寿连忙弯下腰去拾起来。李持明满身大汗,斗篷里是一袭戎装。他把腰间悬挂着的宝剑也解下来递给福禄寿了,回头对等候在此的李令姜说:“今天给弟兄们派完军饷,顺便把北大营的京卫指挥使给罢免了。”
李令姜吃了一惊,没想到这位爷一出去就捅了这么个篓子回来。当即站起身来关切道:”那以后北大营的军务谁负责?杨骏吗?你给他升了指挥使?“
李持明难得的又一次对她露出了坏笑,就像他们以前在两江,他跟她开玩笑时会露出的那种笑容。“不不不,新任京卫指挥使另有其人,”他神秘兮兮的说。一边绕到元和殿后的套间屏风里换衣服去了。李令姜只看见一个高大的影子在那屏风后面挪动,耳朵里就听到李持明大声说:“新任京卫指挥使李伯亮——”他把脑袋从屏风后面伸出来,对着李令姜眨了眨眼睛:“——即日起上任,总领北大营军务,同知杨骏,协同经理。”
“李伯亮?”李令姜迷茫的皱了皱鼻子。这是谁?这名字好生熟悉,可她一时间又想不起来是谁。李伯亮······李伯亮········难道,是个宗室子弟?是哪位亲王?
她伸长脖子冲着套间喊:“皇兄啊,李伯亮是谁来着?”
李持明已经换好了一身常服,此时就金灿灿的从套间里晃了出来,一边走动一边整理自己的袖口,他若无其事的对着李令姜做了个鬼脸:“李伯亮就是你阿兄我啊!小笨蛋!”
第73章 架空
皇帝把自己封成了京卫指挥使,这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但李持明就真的这么做了。
文臣——尤其是陈党大臣——十分的不服。于是他们决定上奏骂人。皇帝早就料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捷足先登,把自己的整套办公班子给搬到桃源去了。这下子,内阁和文臣们傻了眼——他们已经调查出了皇帝住进桃源后就经常突然出现在北大营里。心知这其中必有密道。可皇帝这般抬举武将却不给他们脸面,他们也没办法。因为没办法,所以只好继续骂人,不断地骂人。往后的半个月里,他们都在做着同一件事。
皇帝已经许久没有批复过内阁和六部三司呈上去的任何折子。他好像完全忘了自己还有这帮子文臣似的,只顾着带领北大营的霹雳军每日操练军阵。不过他也并非完全不清楚朝中发生了什么。大臣的折子他不回复,但却每隔一天就派福禄寿带着司礼监的太监回宫里的文华阁向内阁传旨,说明皇帝对这两天国内大事的意见看法。他只说他想说的,甚至有时一些根本没有大臣在折子中提过的东西他都会说。但若是他不想说的,就是大臣在折子里说了一万次他也不会回应一个字。(比如让他搬回宫里住这种建议)
皇帝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令大臣们十分头疼。因为根据燕国政体,大臣上书议事,内阁票拟后交给皇帝批红答复,批红后再把折子发还给大臣。可如今皇帝根本不搭理他们的折子,这种行为叫做留中。留中历代皆有,碰上无足轻重或者太过严重的事,皇帝都有可能出现留中。但把所有折子都留中,这就叫人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另一方面,虽然皇帝留中了帖子,但是各个机构依旧在合理运转着,眼下国内又没什么大事,一切如常。所以皇帝留中折子,客观来讲,暂时对民间影响不大。不但如此,每隔一天的传旨又使得他把权力牢牢掌握在他手里。反倒是大臣们没法对他指手画脚了。如此一来,不到半个月,文臣集团的危机感已经足以将他们每个人都变成放在锅里煎到两面黄的咸鱼了。众人时不时便要偷偷跑到陈惟衷家哭诉一番,把陈惟衷搞得不胜其烦。
纵横官场几十年,在陈惟衷眼里,李持明还是个什么都不懂,只会领兵打仗的黄口小儿。他这一招不就是小孩子闹脾气么?有什么了不起的?既然你摆出架势说你不用大臣了。那我就干脆让大臣都到你面前去集体请辞——大燕离了皇帝可以,离了大臣却是不行。看看你李伯亮,究竟该如何自处!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整个京城的人都目睹了一场壮观的景象。
上百号京官一起乘着车,骑着马,穿过京城的大街小巷招摇过市,一齐到桃源去请圣驾回銮。足足有一百多号人一起,在桃源的大门外乌压压的跪了一地。园中驻扎的禁军副统领看不过,出门来劝诸位大人进去说话。然而并没有什么用。群臣满脸悲戚,如丧考妣的吊着一张张脸跪在桃源外头,齐声哭嚎着要求见皇帝一面,同时声称皇帝近来不还朝也不批改奏章,令他们怀疑自己是否已变成了无用之人。既如此,倒还不如让皇帝放他们辞官回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