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时问过安仁的看法,安仁也是赞同他的,认为他写的诗句比那些人好。
旁边的主考官也都摇头表示对这几句诗没有印象,最右边的主考官往李白卷子后面的几道题看去,又对李白的点评深有同感。
他本还想说这年轻人太不知天高地厚了,可现在发现……这年轻人……好像真有不少真才实学。
简单的几个字改动,居然让整首诗的境界也跟着提高了一个档次。
这种鉴赏题一般都是有固定套路的,这几年教育部实行去套路化,要求考生们自由发挥,真正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与素养,可由于这样不好给分,大多数人为了保险起见,都会选择和以往差不多的套路模板,只是将自己肯定的些许见解插入其中,充作素养。
如李白这样随性点评到……连原诗都改了的人极为少见,基本无人敢于冒这样的险。
但是,以他的文学素养来看,他觉得李白说的挺好的。
他也沉默着又将卷子往回递,告诉他们看看后面的题目。
一时间场中只剩下了翻阅卷子的声音。
李白茫然地坐在椅子上,不明白他们的神色怎么突然一个个的都严肃起来。
他觉得自己写的还挺好的啊。
主考官们此时正在欣赏李白的作文,黎玉浏览着卷子上大气潇洒的字体。
她有些意料之外又清理之中,这年轻人的确写的是诗。
那恰到好处的遣词造句却在第一秒就抓住了她的眼球。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余看来,教也好,学也罢,并无多大区别。”
“余曾困惑于身处陌生境遇突然转变身份该如何自处,可仔细想来这短暂的人生又为何须被这点烦扰所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