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页

肖氏笑了,“你们都是好孩子,知道上进,我和你阿爹如何不清楚呢。十几年了,你们郎舅两个,没有一刻松懈过。”

李家人及时安抚了李承业的情绪,过了几天,李承业又信心满满地参加了殿试。

一百八十名进士齐聚太和殿,景平帝亲自出了考题,让大家就当前朝廷吏治写一篇文章。

众位贡士都有些傻眼,吏治这个东西,自来是帝王强悍,朝臣就老实,但从来没听说真正清明过的。

杨镇是头名会元,文笔自是扎实。但他此次是为了拿个好名次的,自然要愈加谨慎。他没做过官,却喜欢研究官场里的道道。如今朝廷关键问题不是吏治,而是党争,圣上说吏治,实则在考察新科进士的忠心。

圣上开恩科,自然是为了建设自己的班底。自己是会元,殿试名次自然也不会差,若不能写的圣上满意,难道要去投靠庞家或平家?那更不可能了。我来考科举,就是不想再投靠任何人。为了她,我也要自己闯出一片天来。

圣上年轻有为,如今正缺人手,这是自己的机会,一定要抓牢。杨镇想明白了之后,立刻开始思索文章。很快,一篇换团锦簇、内容扎实的文章就做出来了。

那边,赵世简郎舅二人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是贤妃的娘家人,自然只能是帝党,立场问题想都不用想,剩下的就是文采问题了。

景平帝高坐龙位,仔细观察下面的每一个人。头名会元看起来文采风流,不过,这个人到底要不要用,景平帝还有些犹豫。

杨镇一中了头名,那头,立刻有好事者把此人与敏贤妃定过亲又退了婚的事情传到了景平帝耳朵里。景平帝仔细让心腹打听了,了解了事情的始末。景平帝想到贤妃最开始对自己不冷不热,难道是惦记着这个人?

男人的自尊让景平帝心里有些膈应,但此人的文章真不错,且再看看吧。

一百八十名贡士埋头思索,奋笔疾书,景平帝带着一干官员在一边静候。中途,景平帝下来巡视了一番。走到杨镇身边,低头一看,嚯,字写得不错,再看几句,嗯,文章也很扎实,贤妃目光很好。可惜了,你们没有缘分,贤妃只能是朕的人。

景平帝继续往后面走,走到李承业身边时,李承业感觉到了,抬头看了一眼,忙恭敬地低下头,景平帝很满意,李家大郎知道规矩,听说一向很是谨慎,从不仗势张狂。

赵世简习武之人,耳朵听力好,他计算着景平帝的脚步,刚好离他有几尺的距离时,他抬起头,假装很吃惊的样子,然后冲着景平帝咧开嘴笑了。

景平帝心说这是哪个傻子,再看看他的卷子,边上有姓名和籍贯。哦,就是那个巧娘子的男人,嗯,贤妃家里一下子来两个考试的,若是文章可以,倒是可以一用。

等所有贡士都写完文章,已经过了晌午饭时刻了。礼部尚书田大人命人收了试卷,请景平帝示下。

景平帝温和地跟贡士们说了几句话,然后打发他们回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