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天下仍是太平,边关却不很宁静。白家世代镇守的东夷与大卫仍是保持着在正常往来之外的小规模冲突,互有胜负,两方将领默契地控制着冲突范围,既彰显武力,又不真正导致战争升级。
出问题的是西北方向的戎人部落。继上一次在内应帮助下破关而入之后,戎人尝到了甜头,又动了几次心思,均被打退,损失相当惨重。但这反而促使草原上的戎人部落渐渐联合起来,在大卫没注意的时候,他们像东夷学习,渐渐形成了一个粗犷的政权。
更是接纳了几个卫国不得志的文人,得他们献计,在卫国内部收买奸细,在卫国一次大旱,农人四处造反时悍然扣关。
西北本就是这次旱灾的重灾区,连边军都不得不调去部分镇压地方叛乱。这一来就给了他们可趁之机,竟长驱直入,有威胁京城之意。
东夷立即在边关增兵,显见也是在寻找机会,此处守边不可擅动,只能从别处调兵。
白如意此时正好在京城,这下简单了,直接向兵部请命增援。兵部都让他搞糊涂了,一查,原来他手下还有三百人呢。
卫国军制比较宽松,像白令扬这种军将虽然不掌兵,但也有自己的亲兵编制。白令扬回家养老之前,为了让这小儿子过过带兵的瘾,大笔一挥,任命他为自己的亲兵主将,手下三百,爱去哪训练去哪训练,他从军中再抽人组成自己不挂名的亲兵卫队就行。等他回家养老了,白如意就成了他哥的亲兵主将,继续带他那三百兵卒。
兵部尚书查明白之后哭笑不得,他现在是在调附近的人手增援,可你这三百人能干嘛?我调你去还得考虑是不是会得罪白府。
白如意不干了,天天准时去报到,磨得兵部只得派人去跟白令扬商量。白令扬到底是六代将门,见儿子这样执着,叹道:“如意虽然不擅兵事,到底是我白家儿郎,如今戎人入侵,虽不至有亡国之危,却也声势浩大,天下震动。我儿既然想为国出力,那就去吧。”
此时白老夫人已过世,白夫人年老,阻拦不住,哭了一场,也只能看着儿子赶赴战场。
白如意这次回京是休假,他的手下还在边关呢。得了调令之后先赶去调集人手,再往战场奔,去得已经晚了,正赶上一拨败兵溃退,戎人的骑兵嗷嗷怪叫着一路收割人命。
白如意怒气上冲,一声令下,众士卒虽然首次上战场,但平时训练严格,此时手脚都已不太听使唤,却还按训练时所教,机械地布置炮兵阵地,推上铁炮。
两军交战后已无百姓居住的破败村庄,敌我双方第一次听见本不属于这个时代的轰鸣。
一个实心铁球挟着巨大的动能,在天空划过弧线,落在戎人的骑兵队列中,弹跳几次,带走了数条性命。
这本不致命,但那巨大的声响令马惊了,骑兵自然也乱了。不放心跟着一起来的季四见状,当机立断,令二十人留下守着火炮,其余人冲锋杀敌!
白如意收拢残兵,随后掩上,一时间竟得了小胜,将这股追击的骑兵尽数留下。那溃兵的主将对白如意感激不尽,这可救了他了,虽谈不上功,但也不至于罚得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