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楚盛这三天也看过了这部,闻言又翻回去看,问:“为什么选它?”

“这部挺欢乐的,而且不敏感,曲词也不算太雅,毕竟写的是民间故事。”林晨越说越觉得有理。

像《窦娥冤》肯定不能用。皇帝写一出《窦娥冤》算什么呀?尤其他还是傀儡皇帝,这是让大将军心里嘀咕,觉得是在暗暗嘲讽他主政期间民不聊生六月飞雪吗?

《西厢记》又太典雅,还长,要推出也要延后,让人先适应一下小皇帝原来有这方面的歪才的情况,免得过于惊人。

还有些跟历史事件关系紧密,不好用,改起来工程太大,犯不着。还是这部合适。

楚盛也没意见,便定下了这部。

现在的问题就是曲调不合。不过这无所谓,楚盛可是皇帝,他说他写了戏词,要人谱曲,虽然与据曲写词的习惯不合,但戏班子里谁敢多嘴?再傀儡的皇帝,也不是小民能抗拒的。

董青听说之后在心里说了句胡闹,更鄙视这个不懂艺术的渣渣夫君,就懒得关注他的胡闹了,也因此没去看一眼曲词。

戏班里的人却是为此震惊了。

他们是这个行当在这个时代的最高成就者。他们中文化程度最低,全然不识字,靠别人读戏词背下来唱成名角的小梅花,在老搭档十二郎给他念完全本时,头皮发麻,身子微颤,一种莫名的感觉瞬间蹿遍全身。

“这可是,有四折啊。”他似叹似诉地轻轻念着。

十二郎点着头:“四折,不错的。”

他们演过最长的戏,也不过两折,第一折唱的是才子落难后花园,以才情引得小姐相助;第二折便是才子久久未归,小姐在园中相思独自伤情,此时中了状元的才子归来提亲,二人喜相逢。

戏名就叫喜乐会,富贵人家和穷人都爱看。

眼下看这天子给的救风尘,戏词也不是多文雅,却是活泼泼的,估摸着百姓也能听得懂。但也没俗到不登大雅之堂的地步,王公贵人看戏也不妨碍。

能成为行业顶端,小梅花的脑子也是绝顶的聪明,他已经隐约感觉到,这是一出对他们这行当影响极大的戏,唱了这出戏,不敢说青史留名,至少本行里的后辈们会记得有他这么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