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页

京城眼看着没地儿住了。

朝廷又不能让百姓随意在周边乱建,京城郊区的几个县的管理也越来越严。无他,京城没地儿住,都在京郊县城盖宅院,县城也就是那么大的点的地方。

皇上听着沉思不语。

这个时代,还没有人会拿耕地盖房子,是好事儿;他事先下诏令京城不许有作坊,把作坊等等移到天津卫周边,也是好事儿。

当然大清国的人口多起来,政局稳定,来京城的人多,京城拥堵不堪,城市规划不堪重负等等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大事儿。

不是把京城扩建到两倍、三倍,或者盖高楼大厦就能解决的事儿,比如他上辈子的北京。

“此事后议,工部和画院把规划草图递上来,暂时还是严格管制,不允许违章乱建。”他需要认真思考怎么规划京城,再做决定,“朕这另有一事,废除人头税,估计大清国会迎来一批婴儿降生潮,诸位臣工有什么意见?”

皇上把他认为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抛出来。

人口猛增会带来环境的过度开发,带来环境极度恶劣等等社会问题,非常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没有绝对的把握之下,他不想用华夏历史上曾经的“计划生育”,或者额外增收人头税的方法来控制人口增长。

伟人说“人多力量大”有着最朴素的真实道理。损失了接近半亿青壮年的华夏国在百年国难中可以撑过去,四万万五千万的人口基数是关键之一;残破贫困,建国百年之内华夏国可以站起来,十四亿的人口基数也是关键之一。

然而大臣们不了解皇上对未来的担忧。

华夏人的传统观点,宁可全家在温饱线上生存也要多子多福;免除人头税之后老百姓的负担大大减轻,心情大好,咳咳,基本上每家每户所生的子女数量都会超出他们的养育能力。

再加上国家安定政策好,自主拥有土地的人越来越多,废除了贱籍,工商特别是工匠们的好日子,外来人口的增多……随着办学和医学技术的进步,增加粮食产量进而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人口的夭折率大大降低……

大臣们沉思片刻,都认为节制民间生育,至少是暂时节制。

施铨大人直接提议,“臣认为,一对夫妻三胎之外,当收人头税。”

吕宫大人跟着出列,“臣认为施铨大人的提议可行。或者可以让三胎都是女儿的夫妻一直免税生到有儿子继承家业为止。”

汉人官员一个个出列附和。满人官员犹豫之下,没有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