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延反问:“你问先生了吗?”
“先生同意了。”
宋玉延笑骂:“行呀,都学会先斩后奏了。”
又道,“这于你而言是受益无穷的,我又岂会反对呢?”
回去之后,唐枝也问笋儿收获如何,听了他的决定后,她有些担忧:“你一个人过去没问题吗?”
“我已经十五岁了,不会有问题的。”笋儿道。
十五岁在这时代的人的眼里已经不是孩童了,唐枝也没有过多地担忧他的安危。
而后唐枝问宋玉延:“杭州城已经逛过了,你的目的仅是来逛杭州城吗?”
宋玉延笑道:“知我者阿枝也。确实,我来杭州其实也不仅仅是为了游玩……我老早便听闻钱塘江海塘之名,故而特想来见识一番。”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钱塘江观潮一直都是后世的新闻热点,而人们之所以能在钱塘江观潮,也是得益于海塘的修筑。
但是在后世之人那么幸福地观潮时,古人却为海浪而头疼不已。海潮不仅使得周围的农田都成了江面,还有威胁到杭州城的安全,故而古人面对浪潮时,绝对不会有什么欣赏壮丽的景致的心情。
宋玉延学的是水利工程,而且被系统弄来这儿之前,她正在进修的便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虽说在海岸工程方面她不是专精,但是钱塘江海塘的修筑历史,她还是了解过的。既然她来到了杭州,那么自然是得去见证一下这时期的海塘修筑情况。
一百年前,吴国的国君钱镠便曾下令修筑海塘,而唐代用的土塘总是容易被冲毁,故而他采用了“石囤木桩法”,就是将石头装进用竹子编的笼子里,然后放在海岸,再用木桩将石笼固定在中间,再在上面加上石块,增加堤身的重量。
而这种办法几乎是目前生产水平能到达的最好的了,那李冰修都江堰,用的也是将石头装进竹笼里,堆填出一个堰来,这种做法叫“楗尾”,故而又称为“楗尾堰”。
钱塘江的海塘一直到清代,人们才想出用石塘来代替“石囤木桩”塘,到了民国时期才开始使用混凝土材料。
总而言之,钱塘江海塘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的生产水平的发展历史,宋玉延有必要亲眼见证一下那些早已被淘汰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