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家主公那么大的家业都不在乎了,他们这些小虾米算什么,干就完事儿了。

郭鬼才是个不服输的人,天底下最能搞事儿的必须是他,其他就算是他们家主公也不行,主公现在只是开了个书院,这不算什么,各州各郡各县都有官学,邺城书院除了招收寒门子弟有点特殊之外毫不显眼。

要干就要干惊天动地的大事儿,不如再着手建个专为贫苦人家幼童开设的书院,从小开始培养才能忠心耿耿,不比培养成年人更加便利?

战乱四起,最先被抛弃的就是老弱妇孺,冀州的情况还好些,至少有官府能够接济,换成其他穷苦郡县,粮仓干净的老鼠都不屑于光顾,官署的官吏自己都快活不下去,更没法赈济百姓。

何况战乱之后多有将士遗孤,军中抚恤做的好,那些孩子或许能侥幸留下性命,万一遇上只管征兵不管抚恤的军队,出去当兵的男丁阵亡,最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媳妇改嫁孩子流落街头。

要是实在接受不了,挑些人只教导将士们的遗孤,不求他们对经书有多精深的见解,能识文断字就足以让他们长大之后谋生。

他可不是和天下世家过不去,他只是想法子解决军中抚恤问题,为主公将来更好的征兵做努力。

郭奉孝啊郭奉孝,你可真是个大聪明,不行,得赶紧把这个主意告诉主公,如果主公采纳,他就是万千将士遗孤的大恩人。

连廊之下,郭嘉蹦跶着就拐没影儿了,荀彧忍不住又叹了口气,再这么胡闹下去,他也不知道将来的情况会是什么模样。

主公不走寻常路,郭奉孝离经叛道唯恐乱得不够厉害,这样两个人凑在一起,干出的事情自然是惊天地泣鬼神。

按照他最初的设想,主公出身不凡,以汝南袁氏的名声便能让麾下人才济济,不只他这么想,任谁看到现在的局势都不会想到别的地方。

天下大乱,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以袁氏之名占据冀州招兵买马收揽人才,便是将长安宫城里的那位取而代之也不是没有可能。

可是现在,事情和他最初的想法完全不同,他们家主公对世家子弟来者不拒,但是同时还想培养出一批没有家族的干扰、一心只忠于他的人才。

这已经不是离经叛道可以形容的了。

荀彧长出了一口气,在廊下站了好一会儿才又迈开步子,他倒不是一定要和他们家主公唱反调,家族对他而言的确重要,但是最重要的不是费劲手段来维持家族的地位,而是培养族中的年轻一辈。

正如奉孝所说,子孙没有本事的话,他们这一辈留下再多的名声再多的钱财,到后世也什么都留不下来,没有人能保证自己家中没有不肖子孙。

只是他能接受,不代表所有世家都能接受,甚至就算他接受,颍川荀氏其他族人也不会在这件事情上都和他站到一起。

主公若真和奉孝弄出只接收寒门子弟的书院,世族和寒门就再不可能太平,人之在世,逐利而往,此举动的是所有世族的利益,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就做成?

郭嘉脚步轻快来到书房,规规矩矩的行礼入座,等他们家主公和吕大傻子说完才准备开口。

原焕给了吕布一个安抚的眼神,侧过身来开口道,“奉孝在高兴什么?”

郭嘉露出一个无害的笑容,“没什么,只是给奉先将军找到了更多征战沙场的机会。”

荀彧走到门口,一只脚刚刚迈过门槛就听到他这句话,感觉自己刚才的惆怅有点多余,他是傻了才觉得这混账家伙会不管不顾瞎胡闹。

这家伙要是没有后手,也不可能把事情告诉他。

“文若,坐。”原焕抬眸示意荀彧坐下,朝郭嘉抬抬手,示意他开始表演。

郭嘉笑的更加开心,毫不拖泥带水的把他刚才灵光一现想出的主意说了出来,洋洋洒洒说了一堆,然后朝吕大将军拱拱手,“若事成,还要多辛苦奉先将军才是。”

吕布听的晕晕乎乎,这事儿和他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辛苦他,他堂堂军中主帅,将士们的军饷抚恤不需要他亲自打理,军中主簿把各种账本整理好,最后给他抱个数字就行,太细致的东西他懒得管,也没本事管。

让他挨家挨户去问谁家孩子要不要读书这种事情他真的做不来,真让他上门,别说将士们家里的小孩儿,只怕连大人一起都能吓个半死。

这不是难为人吗?

吕大将军越想越觉得不行,于是硬着头皮看向他们家主公,“主公,劝学这种事情,是不是要找个读书人来做,布一介武夫,虽说粗识几个大字,但是这种事情还是让经验更加丰富的读书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