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她也有自己的优点,承诺的事,就不会轻易改弦易辙。至少,现在这个时候,绝没有过河拆桥的想法,只要买卖能干下去,她愿意让出一半利润。
“你先回去,我得跟人商量商量,商量好了咱们再理个章程出来。”舒雨其实已经预料到了现在这个结果。
你一个外地人在人家的地头上大赚特赚,京城的能人,有关系有钱有权的多的是,随便出来一个动了心思的,你就别想再干下去。
如果你是当地人,哪怕就是当地一个小老百姓呢,人家都不会这么直白的赶尽杀绝,会给你留口饭。对外地人就不会这么客气了,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吧。
当时就是这么个风气,你说这风气不好,可过个十几二十年,又有人开始怀念这股风气。因为风气存在的同时,也有规矩,风气没了,规矩也就没了。
大家又要开始适应资本那一套,资本席卷而过,行业一度涌入热钱,花团锦簇一片繁荣。资本一撤,一地狼藉,行业是被摧毁还是被重建,每个人的看法都不相同。
其实不管之前还是以后,法则总会存在,只是用不同的面貌出现在你面前。
舒雨所说的跟人商量,当然就是路英,这件事如果路英有兴趣,她有信心能够重新将买卖开起来。
路英“啊”了一声,“婚纱租赁啊,我倒是知道这事,还听我们出版社的小年轻说过呢。没想到,又是你帮人出的主意。可现在光一个出版社就够我忙的,再分出精力管别的,怕是力有不逮。”
“不是让您去管,我所说的合伙,其实是各用各的资源去整合。说是合伙生意,又和合伙生意不太相同,我觉得更恰当的说法是合作。”
“哦,怎么个不同法,说来听听。”路英是个非常有主见的人,出版社里,她向来都是说一不二,并不喜欢合伙生意,也是她刚才表现出兴趣不大的原因所在。
舒雨其实也不喜欢合伙生意,但她现在要读书,不可能完全腾出手去做生意。需要一个工具人,帮她实现一些想法,然后大家都能赚到钱。
所以她给婚纱租赁店设计的合作方案,最大程度的规避了这一点。只是合作,而非合伙。
她提出的建议是这样,路英购买一套商铺,用商铺的使用权占百分之二十五的股份,只参与分红,不参与任何管理以及店面的经营。
有一个额外的要求,就是需要她出面的时候,她得用自己本地人的身份站出来亮个相。
到时候对外说店是她的,丽姐是她雇佣的,都可以。一般程度的找茬儿,她得出面应付。这对路英是不难的,因为真了不得的人物,多的是更轻松利润更丰厚的赚钱方法,看不上这点小生意,也不会屑于跟个老百姓去争抢,也失了身份不是。
能够出来找茬儿的,也不过就是当地人,你能找人我也能找人,最后大家掂量一下,各干各的,井水不犯河水也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