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路英之前也担心过,万一舒雨要是寄笔钱过来说要合伙,她接是不接。没想到,她一声没吭,还坦然受了自己寄过去的一千块钱,这才让她放下心,知道这孩子是一点掺和的意思都没有。
这样的性子,太难得了。不然怎么有句话说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呢,财帛动人心啊。
倒不是说路英不知感恩,而是这桩生意太吃关系和执行力了。可以这么说,同时把这个主意告诉一千个人,其中有九百个会想一想,然后放弃。剩下一百人去行动,只可能有那么二三个人最终取得成功。
而生意上的事,可以听取别人的建议,可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但最终决定权只能在一个人的手里。特别是她这样的生意,开拓渠道花的钱有时候都没法记在帐上,要是合伙,很多事说都说不清楚。
这方面,路英考虑的极为清楚,所以她宁愿记下这份人情,从别的方面还给舒雨。但生意的事,必须她一个人说了算。
相比舒雨的云淡风轻,自己儿子的心思就要重得多,特别是回京后,跟他父亲那边的关系处理的越来越紧张。她能感觉到,不管复读还是选择专业,儿子都在跟对方较劲。
说是放下了,其实,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来发泄心中的愤怒。
路英最后捧着一碗炸酱走出去,看着走在前头的两个人的背影,还没落山的太阳,落下一层霞光,笼罩在他们的身上。
儿子微微侧过头,高挺的鼻梁下微微翘起的嘴角,笑的那么温柔。仿佛感觉到目光所至的舒雨,也抬起头看向他,笑得露出一口白牙。
“年轻真好啊。”路英由衷的想,不知不觉就将这句话脱口而出。
“妈妈在我眼里一直都很年轻。”可能是听到了妈妈的话,路晁回过头说道。
舒雨也回头笑道:“阿姨年轻着呢,走出去人家都以为我们是姐妹。”
路英大笑,“我可没服老,心态还是十八岁。”
她也曾经年轻过,可他们那一代年轻人的青春大多是灰色的。好在她的儿子赶上了好时候,她希望,他的青春是一抹最绚丽的色彩,照亮他的人生。
路英的工作也好,生意也好,从来不瞒着儿子,可能是家庭结构的原因,路英从来都是教导他,他是这个家里的顶梁柱,要学会承担责任。
总不能平时总说他还小还小,什么也不让他知道,然后忽然有一天就说妈妈不行了,你顶上吧。那就是再能耐一人,也顶不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