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页

第二则,则是出自于春秋战国之时的楚国。

主人公是楚成王。

这位楚成王,在楚国的历史上,绝对是个人物。

他不惧齐桓公、欺负宋襄公、扶持晋文公。

他的孙子是“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在楚成王当政时期,楚国先后灭掉了贰、谷、绞、弦、黄、英、蒋、道、柏、房、轸、夔等十多个小国家。

但是,在挑选继承人方面,楚成王却是犯下了一个大错。

楚成王的大儿子名叫商臣,楚成王想立商臣为太子,有个大臣提出反对意见,一来商臣“蜂目而豺声”,面相很不好。

要知道,在我国古代,国君为何叫国君,是因为他是一国的君王,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威严和国貌。

不仅要有着很强的政治治理能力,还要有着俊美的外貌。

二来,就是这楚成王还正当壮年,以后儿子多了,选择就多了,群臣介意,为时太早。

然,我们的楚成王可是根本不把大臣放在眼里,没有听从大臣的意见,还是坚持把商臣立为太子。

于是,灾祸就在这道里埋下了。

很多年后,楚成王发现商臣的确不是个好人,就想废掉商臣,改立另一个儿子为太子。

商臣得知消息后,迅速发动兵变,包围了老爸的王宫。

这个时候,楚成王后悔也来不及了。

楚成王向自己的儿子商臣提出最后一个要求,“让我再吃最后一顿熊掌再去死吧因为熊掌需要烧煮很长时间,楚成王的真实目的是希望拖延时间,等待翻盘的时机。

但是,商臣一眼就看穿了他老爸的诡计,命令手下直接动手,勒死了楚成王。

可怜楚成王,就这样,临死前连顿熊掌也没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