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页

“就是。我也想看看王记者怎么写咱们厂呢。”何新如月也好奇起来。

正说着新,望见黄国兴端个茶杯,胳膊下夹着一张报纸从办公室门外走过。

《新宁日报》!

何新如月大喊:“黄主席,是今天的《新宁日报》吗?”

黄国兴受了惊吓,停下脚步,一看办公室是何如月和苏伊若,笑道:“何新干事这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苏伊若捂着新嘴偷偷笑了新。

“喊我干嘛呢?想要报纸?那得等我看完了新。”黄国兴丝毫不让步,报纸夹得更紧了新,一遛烟回了新办公室。

还是何如月咬定青山不放松,就等在黄国兴办公室门口,看得黄国兴如坐针毡,把那专版看完,实在忍受不了新何新如月的注视,将新报纸一挥:“拿去拿去,被你看毛了新都……”

“谢谢黄主席!”何新如月大喊一声,冲进去就把报纸抢走了新。

不得不说,王青记者是真有水平,当然也可能是刘剑越刘大主任进行过后期加工,反正报道写得非常详实,有理有据,吹捧得毫不肉麻。

报道的主角是许波,他作为主抓吴柴厂奖金分新配制度改革的副厂长,当仁不让地占据了最多的篇幅。书记蒋敬雄和厂长董鹤鸣虽然也都有露面,但总的来说,不如许波写得出彩。

当然令人意外的是,报道还专门用了一个小标题,来写吴柴厂的年轻人在改革中发挥的作用,比如忠实记录数据、反应数据的几位青工代表;比如为考评方式出谋划策的大学毕业生。

看到报道,何新如月只有一个想法,许波值了。

那一趟宁州跑得值,这一波接待搞得值,暗中塞了新满满一车的土特产送刘剑越回宁州……也送得值。

除了厂部几位领导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之外,职工们却并不在意。

中午吃过午饭,宣传橱窗前挤满了新人。宣传科已经把报纸贴在了橱窗里,但有些新职工识字量不够,有些新职工则挤不到围观一线,便有口齿清楚、识字多的,在那儿大声念,其余职工里三层外三层地听。

当然,他们着重听职工那几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