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被明确告知此书出自俄皇之手, 乾隆和他手下的大臣们兴许还会以为此书出自本国文人之手。
不过,因为这类题材比较敏-感, 容易被解读为影射当今, 且小说这种文体在如今还属于不入流之列,本国也很少会有文人去创作类似的文字。
如果此书的作者是本国的哪位文人, 乾隆与朝中大臣们只怕压根儿就不会去看这本书。
但此书的作者既然是俄国女皇,性质就不一样了——俄国女皇对中国文化越是了解, 便越是体现了她对中国文化的向往。
这对于乾隆与大臣们来说, 也是一件足以让他们自得之事。
平心而论,女沙皇所创作的这本小说不能说是没有缺陷, 但她本人的身份足以弥补所有。
乾隆将那本小说交给了自己的心腹, 准备抽空将书读完, 倘若其中的内容没有什么问题,回头就让戏班子排演出来,既可以让其他人看个乐子, 也可以将沙俄女皇对他们文化的向往广而告之。
沙俄使臣见大清皇帝对他们呈上的礼物颇为满意,不由咧着嘴露出一抹笑容。
很快,第二样礼物也被送到了乾隆跟前,是沙俄人自己改良的一些农具。
大清人既然特意提到了珍妮纺纱机与织布机,沙俄人也不好没有任何表示,搞得倒像是他们的创造能力比英吉利人第一等似的——虽然就目前的局势看来的确是如此,但沙俄使臣可不愿意承认。
沙俄本身也是个农业大国,为了提高本国粮食产量,他们自然在农具方面费了一番功夫。
然而,不巧的是,在此之前,乾隆已经得到了一批从英吉利购回的农具,本国也通过高额悬赏,激励着工匠们对农具做出了改良,效率大大提高。因此,这第二样礼物压根儿没有在乾隆跟前激起什么水花来。
乾隆听沙俄使臣介绍着这些改良农具的各种功能,而后又亲自摆弄了几下,便不甚感兴趣的将那些农具放回了原处,淡淡赞了一声:“不错,我大清最近也在研究如何改良农具,在这方面倒可以与贵国好生交流交流。”
说着,他便下旨,让手下的人将最新研究成果取了出来。这农具不仅拥有沙俄使臣拿出的改良农具的一切功能,还有一些沙俄的农具所不具备的功能,真正做到了结合大清与英吉利之长。
沙俄使者在看到经过改良的大清农具之时,莫名生出了一种尴尬之感。原本让他颇为自得的礼物,这会子好像有些拿不出手了……他们明明是为了向大清皇帝和大臣们展现他们的创造力,才会拿出这第二样礼物,这原本是他们最有信心的礼物之一,然而眼下,这份礼物却成为了他们尴尬的源泉……
好在沙俄使臣脸皮够厚,否则也不会轮到他们来出使大清。受命访问他国的使臣,没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可不行。
沙俄使臣面带微笑地顺着乾隆的话,接下了乾隆所说的“技术交流”这个话茬,还恳请乾隆将这农具送一份给他们,他们还带回沙俄让工匠们研究研究。
乾隆自觉大为长脸,面带笑容地同意了。
倒不是他傻大方,而是在两国相交之时,太过斤斤计较会显得小家子气。
反正就算沙俄使臣将这农具带回去研究了,想要达到大清的技术水平,还得再登上一些年呢,乾隆是半点儿也不着急的。
当初他们将经过改良的农具从英吉利购回,也是花了好些心思来研究他们的改良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即使有成品在,也不等于沙俄就掌握了他们的技术,而等到沙俄把这技术解析透彻了,他们早就进入下一个阶段了。
看着乾隆云淡风轻的模样,不知为何,沙俄使者有些胸闷。
第三样礼物,是彼得一世亲自用车床制作的物品2。
与第一项礼物一样,这项由沙皇亲自制作的礼物,其内涵大于这样物体本身。且沙俄人对彼得一世的推崇,乾隆也是颇为清楚的,此番两国相交,沙俄能够将彼得一世亲手制作的东西也作为礼物送来,足见他们的诚意。
然而,让乾隆更感兴趣的,是彼得一世当年与他的祖父康熙的那些交集往来。
沙俄使臣对彼得大帝的事情显然如数家珍,见乾隆问及此事,便捡了一些说给了乾隆听。其中有些事是乾隆听过的,但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件事,倒也是一个新奇的体验,而让乾隆颇感惊喜的是,沙俄使臣所描述的一些事,是乾隆所不曾知晓的。
从国与国的层面来说,这些交集并不完全是愉快的,但乾隆却听得津津有味。
最终,压轴的一件礼物终于被沙俄使臣呈到了乾隆跟前,是一只地球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