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页

严迟瑜比顾成礼所想的要年轻得多,如今瞧着估计也才四十来岁,清隽枯瘦,目光却一片清明,身着玄色常服,竟有几分超凡潇洒意味。

顾成礼在暗中打量严迟瑜时,严迟瑜对这个少年也很是好奇。

他到江南时就有人将傅茂典的消息送到他那儿,包括他这些年都会与哪些人往来,送递这些消息的人是想以此来献媚,殊不知他最是厌恶这等宵小之辈。

但是却也留意到了一点,傅茂典居然会对一个农家出身的生员格外不同?而且这少年还是一县院试的案首。

若只是一个案首的话,根本不会让严迟瑜这般重视,哪怕顾成礼年岁颇轻,看上去天资聪颖。自古以来惊才绝艳的少年还少吗,可真正能做出一番为国为民的事迹来却是屈指可数。

因着傅茂典的殊遇,严迟瑜也不过是稍微上了一点心,但直到见了乡试上的那篇文章,得知这样的文章竟然是出自一个年仅十四的少年,才真的心惊。

不仅仅是因为顾成礼提出的强军之法好,更重要的是,他还指出了旁人看不到的隐患之处,并出了解决对策。而提出的五点强军之法,又甚是详细,哪怕是个庸才,拿到这些对策,也是可以放手施行。

“学生顾成礼见过严大人。”顾成礼在严迟瑜摄人的目光中淡定自若,从容行礼。

“起来吧。”严迟瑜并未多为难他,兀自转身往一旁的太师椅上坐下,抬眼看着少年,“可知我此次找你来所为何事?”

顾成礼开口,“听傅大人道,大人宣学生应是为协理那强军之事。”

“呵。”严迟瑜端起茶盏,轻笑一声,意味不明,“难不成我严府竟无可用之人了?”

顾成礼眼观鼻,鼻观心,目光落在距严迟瑜一段距离的地面上,对他所言并不接茬。

严迟瑜也没揪住这个问题不放,而是道,“你要裁去一半军队,可曾想过那些将士们返乡后要如何度日?”

“自然是躬耕农亩,亦可从事商贾之事……”

“如今乡野之地,皆有定数,如何能养活数十万之众?”至于从事商贾之事,严迟瑜更是未提,那不过是末流,若是众人都从商,百姓皆为利所惑,何人事农,岂不是要动摇江山社稷?

“乡野之地数千万,为何将士们会无地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