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那边有他特制的火药开山,已无需人工开凿,他们只需要将炸开的山石装筐,通过吊索运送到上下,分拣整理后,再用板车推送到工地上。
当初在临安研制的水磨坊图纸他也带来了海州,还没用来磨面,就先用来做粉碎机。这边的山上石灰石和页岩的产量不低,平时开采了青石用于建筑后,这些都成了废品,如今统统被他利用起来,直接在山下开凿建造了两处石灰窑和一处石料加工厂。
无论是海州人还是苏北山东逃难来此的流民,哪里见过这等阵势,先是雷鸣般的山摇地动后,昔日需要他们辛苦开凿数十日甚至几个月的山石就已被炸裂崩塌,还有各种工具可以帮他们挖、撬、装运,比原来不知轻松了多少倍。
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那一上一下的两条“山路”。其中一条是悬索吊筐,专门运货之用,被称为天路。而另一条,则是由巨石碾压而成,被称为云道。
那是因为在开山取石之时,有一块巨石极为坚硬,若是整个炸开需耗费的人力物力过大,方靖远去看了一圈后,就让几个老工匠带着徒弟上山,将这块巨石原地修了个个边,凿去棱角后,成了个巨大无比的石碾,然后从底部断开后,真正实现了方靖远在完颜雍那表演的杠杆原理。
他给了工匠们一个支点,他们不但圆满完成了开山凿石,还将这个巨大的石碾撬动后,一路滚下山,沿着他们提前划好的路线,轰轰雷雷地碾压过去,形成了一条极为干净漂亮山路,起点在山巅,终点在山下的河边,如白云倾泻,玉带飘摇,所谓巧夺天工,莫不如是。
这一功,在方靖远张榜时,除了记给开山的工匠外,还在山脚下云道的终点处,特地立碑为记,请辛弃疾写了一片小传,记载这条云道的来历。
方靖远并未居功自傲,而是在小传中写明,将山顶巨石凿成石碾撬走,压路成道的法子,是他看到州府大食堂一个叫小云的帮厨女工在磨豆腐时得来的灵感。
人生三大苦,撑船打铁磨豆腐,这种重体力活原本很少有女子来做,可州府食堂里的豆腐做菜极为受人欢迎,十三姨点豆腐的卤水也是独家特制,自是不会去外间采买,都是自己亲手磨浆点制而成。
她的徒弟们,要过的第一关就是磨豆腐,能吃得这个苦的,才能去做刀工、配菜等等。
一般人接到工作都是照样画瓢,让怎么做就怎么做,从不敢偷奸耍滑,可小云因为身体瘦弱力气不足,推磨对她而言十分困难,若是完不成当日的任务,她就有可能被刷下去,而大食堂的学徒工几乎是她能在海州找到最好的工作,为了不失去这份工作,她只好想办法“偷懒”。
原本大食堂的石磨还是最原始的那种上下磨盘,全靠人力推动,不能像水磨坊那边的水磨一样通过水车和齿轮带动,可小云为了省力,特地去看了水磨坊的水磨后,回来重新调整了石磨的推杆,从单一转杆改成了悬吊式滑轮组合推动,至少介绍了三分之二的力气。
“小云只不过是一个未曾读过书的稚龄女子,尚能想出这等办法,可见民智与性别无关,与年龄经验更无关系。”
方靖远告诉辛弃疾,“你得好生告诉大家,是她启发了我,所以这条路以她命名,海州云道,将来必然和海州的女学一起,名垂青史。”
小云从一个日收十五文的食堂临时工,一跃成为海州女学第一个拿到奖学金的学生,几乎引起了全城轰动。
原来,只要一个小小的改动,就能带动石磨,只要一个小小的改变,就能跻身上层……
人人都看得到的,昔日只知做工不知动脑的,现在也开始寻思,若是自己能将这门手艺改进一些,得了使君大人的赏赐,会不会也跟着被记入州志?甚至有机会跟那些读书人一起学习,有机会让家中的子弟跟着读书认字,以后参加科举考试,晋升士人?